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外交的“软”与“硬”

文化 rock 9713℃ 0评论

U6074P1T1D26622290F21DT20130324032612

外交是维护一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国际舞台既是国家之间进行斗争的场所,也是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场所。一国特别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方式,受到国际实力对比、该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仅仅对众多技术性细节保持高度关注,仅仅坚持内涵有些模糊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并不足以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而不滑向简单的机会主义。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国外交需要一种哲学做支撑

一、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

具体到中国外交,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的外交战略是什么?这一战略背后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在做支撑?

过去20年中国执行的外交战略,用不太准确的话来说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在这两句话之间有一个微妙平衡,即“韬光养晦”的同时要有一定的作为,同时这个作为不是锋芒毕露的作为,而是符合“韬光养晦”的作为。“有所作为”要求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所建树,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发出应有的声音,特别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韬光养晦”则要求我们不要发出太大的声音,不要承担太大的责任,我们的建树不能或不宜太大,在现阶段不要有太根本性的建树。这为中国的国际行为方式限定了一个大致的行动范围。当与很多具体国际问题相联系时,它要求我们不要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减小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冲击,不要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从而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在现有秩序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或动摇的情况下,实现中国自身的“和平发展”。

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来说,中国在“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改善与他国关系的积极的政策举措。自90年代初以来,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这些政策举措大致包括以下一些方面:1. 积极解决领土边界问题,减少中国周边的结构性矛盾。我们解决了除中印边界外的所有其他陆地边界的划分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划界问题,则采取“搁置争议”的做法,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加以解决。2. 扩大经贸合作,以合作共赢、功能性合作等方式,推动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各种合作关系的加深。为了推进经贸合作的发展,有时采取在合作中适度让利的做法。3. 广泛参与国际制度,以这种方式约束自身的政策选择范围,传递出中国不试图挑战现有国际秩序的信号;中国没有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对美国进行“软制衡”,没有利用美国在反恐战争中力量过度伸展的机会给美国制造麻烦,在金融危机中也没有对美国落井下石。4. 全面改善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实行睦邻外交政策,并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跟尽可能多的国家寻找利益交汇点,增大合作的吸引力。5. 不挑战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性大国美国,避免成为美国的主要打击目标,同时在许多领域寻求与美国合作。6. 当某些国家给中国找麻烦时,不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种针锋相对的反应策略,不使矛盾扩大化,而是态度上稍微多忍耐一点,耐心地做对方的工作,寻找转圜之机,减小问题和麻烦对双边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作用。7. 安全上,不给周边邻国以很大的压力,避免用强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对周边邻国形成太大的刺激,试图通过积极的外交政策缓解他们在安全领域的担忧。

中国外交哲学、中国外交战略是一个十分宏大和复杂的事物,在此,我们重点探讨对于中国外交哲学较为重要的某些关系和观念。

二、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对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方式是,把“无为”“有为”看做中国外交的两种不同的目标,这样,不同的目标就规定了中国外交不同的行为方式。另外一种更常见的理解是,中国外交从根本上说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有所建树,“无为”和“有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方式。

由于国家之间博弈的复杂性,有时急于在国际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上积极高调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9·11”事件后的一个时期,美国认为自身处于史无前例的实力优势地位,并自认为占有国际社会中的道义制高点。在这样一种乐观的形势判断下,执行了一种单边主义的强制色彩颇为明显的进攻性外交政策。这样一种战略在一个时期的执行,极大地消耗了美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使美国的扩张性全球战略在不太长的时期内陷入难以持续的境地,在国内经济的制约下,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调整。

与此相比,中国在实力上升的过程中,总体上保持了比较高度的外交克制,没有以高强度的方式在周边地区强行推进中国的影响力,而是采取试图以经济合作推动政治安全合作的做法,推动中国与一些周边邻国关系的发展。这种做法一方面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使中国与许多亚太国家形成一种经济利益深度相互依赖的局面。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做法存在的某些不足也显示出来。这种不足体现在,当我们试图以“无为”的方式实现自身影响力的自发自然扩展,而某些其他国家包括体系中的霸主国家试图以“有为”的方式限制我们影响力的扩展,甚至试图推回我们的影响力时,在两种不同政策手段的碰撞过程中,“无为”的做法虽然有助于避免矛盾的激化,但要通过这样一种做法战胜“有为”的做法,不是一件易事。虽然从长期的角度看,“无为”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做法,但在国际环境不是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无为”的做法在客观上的效果,是要经常性地承受一些中短期的代价,这是难以回避的事实。

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对“无为”和“有为”(包括不同形式的“有为”)的效果进行比较。“无为”可能是一种在中短期内以较低成本获取较低收益的方式,而“有为”则可能会在中短期内获得不小的收益,但伴以不小的成本。如果执行一种超过自身外交资源足以支撑的抱负太大的“有为”战略,则经过一定时期的消耗后,可能面临事与愿违的后果。总体上,“有为”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但急于“有为”,在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不具备时简单粗暴的“有为”则应避免,“有为”需要以高度的技巧为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当形势和时机较为有利时“顺势而为”,即在理解国际关系规律的基础上,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事;当形势不利时,则以低成本的方式防守住自身的阵线,是一种具有高度战略耐心和战略忍耐力的“有为”方式。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不为天下先的做法。这种做法的一个优点是,节省力量的使用和消耗,避免过激的斗争,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可以达到养力的效果。在自身“无为”的时候,如果其他国家纷纷追求“有为”,陷入相互纷争的情况,这对于积蓄力量则更为有利。

不过当自身成为他国针对的明确目标时,“无为”的做法可能由于其消极的一面,而产生较明显的负面后果。正如中国韬光养晦外交政策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布局,有时不是特别有利于守住崛起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某些成果,这也体现了忍耐与谋求发展之间的矛盾。

大国手中拥有的力量,如果不断地以刚性的方式发挥作用,则必有时而后穷,“以柔克刚”的做法则是,待对方力穷之时而制之,当对方力未尽时则不与之争,而己方之力则一直不用尽,从而始终留下缓冲和回旋的余地。当对方力未尽时,这一策略的外在表现往往是“不争”,但仅仅是“不争”并不足以制服强大的对手,而要在对方力尽之时或对方无法使力的地方,利用时机以制之。因此,“以柔克刚”的做法,要点在于不滥用力量,并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使用力量,以攻击对方的弱点,从而以较小的力量达到较大的战略和政策效果。从长期看,“无为”转变为“有为”,要靠在适当时机的有效作为来实现。如果在关键时刻未能有效作为,则“无为”成了真正的无所作为,是一种消极的战略态度。

三、外交手段中的强硬与温和

温和手段从总体上说是试图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和冲突,它较为关注不同国家之间利益协调一致的一面,认为国家之间的博弈,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说,具有双赢或者共赢的可能性。在紧张局势出现时,这一做法有助于避免冲突的升级。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外交的“软”与“硬”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