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纠结
中国货币的人民币在海外的利用率正在急剧减少。一季度(1~3月)人民币在贸易结算中的利用率为14%,较顶峰时期的2015年减少一半。在包括非贸易结算在内的国际结算中的占比也出现下滑。原因是中国货币管理部门为防止资本流出和人民币贬值而加强资本管制,另外根深蒂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也构成不利因素。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减速。
作为贸易收付款的人民币结算在2009年解禁后,人民币的利用率迅速上升,2015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的27%。不过,2016年首次低于上一年水平,降至19%,2017年一季度下滑至14%。除去与人民币利用较多的香港的贸易之外,实际比率被认为较低。
人民币结算减少不仅限于贸易。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辖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为4413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减少23%。这一数字除了贸易结算以外,还包括资本交易、留学费用等大范围用途的结算。按季度计算,2015年三季度的结算额为1万亿元,而2017年一季度减少到了一半以下。
据由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组成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市场份额2017年3月为1.8%。从各货币情况来看,继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及加元之后位居第六位。而2015年8月的市场份额为2.8%,超过日本,排名第四。
不仅结算,人民币在海外的保有量也在减少。香港是人民币流通的海外最大市场,但人民币存款余额截至3月底为5072亿元,为6年来的最低水平。2014年12月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万亿元,两年多的时间减少了一半。
人民币利用率急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加强资本管制。中国从2015年开始阶段性加强管制,2016年11月规定超过500万美元的海外汇款和兑换业务要提前申请。还对人民币的海外直接汇款进行了限制。其目的是防止因资本流出而导致人民币快速贬值。
另一个原因是2015年8月人民币基准汇率下调,人民币贬值预期基本确定,海外投资者不想持有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海红表示,在人民币有升值预期的2013年之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步伐快速推进,但人民币汇率达到顶峰后,国际化也随之减速。
中国领导层2016年制定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6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虚拟货币特别提款权(SDR)。这意味着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已经得到“认可”,实现了国际化的短期目标。
中国的现状是优先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抑制资本流出,但却牺牲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人民银行似乎也意识到了资本管制的副作用,4月份部分放宽了人民币的海外汇款限制。中国被认为将等待资本流出趋稳等环境的完善,长时间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文/原田逸策 来源:日本经济新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人民币海外利用率急剧减少 国际化进程趋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