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美军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军事 rock 10748℃ 0评论

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导读:本文主要回顾了二战以来高海拔山地作战的历史和现实,重点分析了在高海拔山地的恶劣环境下,人员的培训与使用,各种作战行动与火力支援,以及相关后勤保障的特殊性。文章指出,遂行高海拔山地作战的部队须经过特殊训练,其在高海拔地区服役亦需定期轮换;高海拔山地作战主要分为两种模式,作战过程中进攻和防御行动更多地围绕着双方的后勤补给点、线来展开;火力支援主要依赖地面炮兵,炮兵运用主要以分散配置、确保可灵活机动及充足的补给为原则;后勤保障方面,分析了高海拔环境下后勤保障的复杂性和困难原因,并比较了人工和役骡这两种重要运输方式。作者认为,虽然美国陆军目前尚未经历真正的高海拔山地战争,但有必要提前进行理论研究,做好未来进行此类战争的准备。本中个别观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译者(或本刊、本所)认同或证实其真实性,请读者自行甄别。文章编译如下:

一个统帅,如果使用宽大正面的山地阵地却遭受惨败,是应当送交军事法庭审判的。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高海拔地区通常难以到达、不适于人类居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价值,但仍有国家愿意为占有这些地区而战斗。长久以来,爆发在海拔1万~2.3万英尺(3050米~7015米)地区的战争和冲突都无比血腥和残酷,而且这类战斗过去如此,现在仍旧如此。过去50年里,非洲、亚洲、南美洲等地都曾爆发过惨烈的高海拔山地战争。1953年,中国“侵入”西藏,并在那里与当地游击队持续激战到1974年;1953~1958年,英军在肯尼亚中部高原的阿布戴尔山脉(Aberdares Mountains),与反殖民统治的“茅茅党人(Mau-Mauseparatists)”激战数载;1962年,中国又与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不丹和西藏边境地区爆发短暂而残酷的战争;1979~198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在其境内的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与圣战者伊斯兰联盟(Afghan Mujahideen)打了十年;上世纪80年代,秘鲁政府军与左派反政府游击队组织“光辉道路(Sendero Luminoso)”在安第斯山脉的冲突也持续了十年之久;至于持续时间最长、海拔最高的山地战争,当属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Kashmir)的对峙,自1948年两国在该地区爆发冲突以来,至今仍有零星冲突和战斗,其中较为剧烈的战斗发生在1984年4月,双方为争夺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的归属爆发了血战。此外,与哥伦比亚政府军交战逾40年的哥革命武装力量(FARC),以及新近爆发的数次车臣战争,也分别发生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和中亚高加索山脉。

相比之下,美国陆军并没有真正的高海拔山地作战经验,其山地作战手册仍聚焦于低、中海拔地区的作战行动,并强调使用直升机进行作战。然而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在超过1.3万英尺(3965米)的海拔后,稀薄的大气将使直升机引擎无法提供足够动力输出,令其战术性能显著降低;而且高海拔山区的气象条件非常不适于直升机升空,因此美军传统的直升机战术并不足以应对这种作战环境。高海拔山区的作战显著不同于低、中海拔地区作战,需要不同的部队结构和定位,而其他国家所经历的真正的高海拔山地战争可为美军提供有价值的引导和知识。美国陆军需要熟悉如何在高海拔山区作战,研究这类战争所需的技术、战术和程序,并与其他国家的军队分享交流这些技巧,为未来美军可能参与的高海拔山地作战做好准备。

高海拔山地作战环境

地理学上,通常将600~1500米高程称为低海拔、1500~3500米高程称为中海拔、3600米以上高程称为高海拔。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并不在美国陆军已经习惯了的美国、欧洲或朝鲜半岛,真正的世界之脊是位于亚洲腹地、绵延约1500英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前10座世界最高峰中有9座位于那里;而位于它附近、长度超过500英里的兴都库什/喀拉昆仑山脉,其最高峰也高达2.825万英尺(8616米)。至于南美洲,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绵延5000余英里,拥有众多高达2.2万英尺(6710米)的山峰。分隔亚欧的高加索山脉,长约700英里,多座山峰高度达到了1.5万英尺(4572米)。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是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中国又其为珠穆朗玛峰),其主峰高达2.9028万英尺(8853.5米),也是世界最高峰;而美国境内的最高峰则是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山高2.032万英尺(6197.6米);北美洲落基山脉的最高峰是位于科罗拉多州境内的阿尔伯特山(Mount Elbert),主峰高约1.4433万英尺(4402.1米);欧洲最高山峰则是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勃朗峰(Mont Blanc),山高1.5771万英尺(4810.2米)。

尽管高海拔地区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地表,却并不适宜人类生存和居住。当一个人到达海拔0.8~1万英尺(2440~3050米)或更高的地方时,为适应当地大气压力和氧含量的变化,人体生理机能也会发生变化,以便使身体得到满足生理活动的氧气。这些生理变化在世代久居高海拔、严寒地区的人们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住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们相比,他们的身材较为粗壮、矮小,四肢既短且粗,胸部厚实胸围宽广;其心脏较大,搏动缓慢而有力,毛细血管也较粗大,体内红血球含量比低地地区的人们高出约20%;为尽可能的吸收氧气,其肺泡的伸展程度也比低地的人们大;为了抵御高寒低压以及雪地反射的耀眼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他们的双眼周围形成了富含脂肪的厚重眼袋。此外,为减轻高海拔地区对身体造成的不适并缓解压力,他们还经常食用致幻类镇静剂,如古柯叶或雌性大麻开花顶端提炼出的纯丁香,这些都属于麻醉剂或毒品。

高海拔地区除低压对人类造成影响外,还具有严寒、风雪、雷暴、浓雾、氧气稀薄、强紫外线辐射以及天气变化频繁等不适宜人类活动的特点,有时高海拔地区剧烈的暴风雨雪天气甚至会切断当地与外界联系达数周或更久,而雪崩、岩体滑落垮塌也时常发生。尽管高海拔地区也会有茂盛的植物,但一旦海拔超过1~1.15万英尺(3000~3500米),就再难觅得植物的踪迹。

在这样的条件下,气候和地理环境往往比敌人的火力更加致命。一些在低海拔地区的轻伤,如子弹或弹片对人体的擦伤在高海拔地区可能很快就加重为致命的伤势;而在这些地区,单兵剧烈的战术动作也有可能造成骨折、肌肉挫伤、内伤及体表的大裂口。即便不直接参加战斗,持续停留在高海拔地区也危险重重,冻伤和低温过低会伴随始终;来势凶猛的高山病、高原肺水肿、脑水肿也时刻威胁着生命;此外,体重持续减轻也很常见。在精神方面,持续的压力和生理上的不适常会导致病态人格、行为失常等。由于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太阳光强度和紫外线辐射大增,不加掩蔽易导致晒伤,如果当地常年覆盖积雪,还会引起雪盲等不适。在生存方面,海拔地区的掩蔽所常使用煤油炉加热,封闭环境中的煤油炉燃烧常散布出厚重烟尘,使人体感到不适。

在高海拔地区,生存尚且不易,各类装备就更加如此了。在这种条件下,装备要么失效,要么性能大打折扣。平均而言,车辆在海拔地区会损失20%~25%的运载能力,耗油量却增大75%以上。军用发电机和车辆通常使用柴油动力,但在1万英尺(3050米)的海拔时,由于氧气稀薄标准柴油机也常损失功率甚至停止运转。由于大气稀薄,炮兵的射击表也不再准确,炮弹在这种环境中由于空气阻力变小往往飞得更远。至于由于严寒导致润滑油冻结、气象条件不允许直升机起飞以及环境对汽油动力车辆的限制,更增加了物资需求和后勤补给的难度、强度。

印度山地部队

印度山地部队士兵

到达就已成功一半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压力稀薄且氧气含量低,人们会感到呼吸困难。在选择执行高海拔山区任务的士兵时,应根据他们身体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进行筛选。他们应当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肺功能。矮个、身材瘦长的士兵比高个、肌肉结实的士兵更能适应高海拔环境,被挑选的士兵也必须拥有超出平均智商的智能,以使其能更快的适应极具考验性的环境。而那些接受过放射状角膜切开术以矫正视力的士兵不应被挑选到高海拔山区服役,因为在当地的环境中,他们的视力可能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在真正走上高原前,都应接受适应性训练,强化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以使其尽快习惯新的环境,一名生理条件合适的士兵可在3周内适应严寒环境,2周内适应高海拔的低压和低氧条件。在适应性训练阶段,其体内将产生更多的红血球,如巴基斯坦山地部队的适应阶段超过7周,前3周他们在1万英尺(3050米)海拔的地区停留,让士兵们逐渐习惯严寒,并在这一高度进行包括登山、攀岩、索降及山地生存在内的日常身体素质训练;后4周,士兵们要学会并掌握更高级的登山技巧,他们需要反复跋涉不同高度的山地并安全返回,如最开始是1.4万英尺(4270米)的高山,接着是1.7万英尺(5185米)的高山,最后是1.9135万英尺(5836米)的高山。

尽管高海拔适应性训练较为有效,但这一阶段的训练应严格控制在1.8万英尺(5418米)以下,而所有在这一高度附近或以上海拔的训练都要被严格控制并周密指导。此外,在高海拔山区进行适应性训练的人员也需要周期性的调整,其周期约为10~14天。如印度陆军的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日程为14天,前6天在一个海拔的地区进行训练,中间4天到高一些的地方,最后4天则到达更高的海拔;期间,印度陆军的典型性做法是组织接受适应性训练的部队在转换海拔时,由后勤终端长途跋涉至下一高度的集结地点。至于适应性训练的最短时间,所有拥有丰富的高海拔山区作战经验的军队也都认为不应低于10天。然而,一名初步经历了适应性训练的士兵还不是熟练的登山者,经验认为只有在继续进行2个月以上的登山训练后,才能使其初步具备高海拔山地作战的素质。甚至有一些国家的军队,如意大利,认为要培养出真正有经验和战斗力的高海拔山地战勇士,10年以上的时间也不长。

在高海拔山区,一切节奏都缓慢下来,这是由当地后勤保障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海拔山地战争,后勤补给成为关键,物资集散地的位置则成为作战行动的关节点。后勤终端(山地环境下,能够依靠机械动力进行物资运输的终点)到战线前哨站之间距离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前哨站可配置的部队数量。前哨站距后勤终端约3~14天徒步步行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再长些,就需要更多的部队来维持前哨站的驻军。高海拔山地的作战行动中,后方营地常配置在后勤终端附近,再往前由于无法使用地面车辆,人员和物资需要通过途中中转站输送到前沿的前哨站点,这段路途上,直升机、搬运工或役骡都可用于输送。尽管现代战争中,人们想方设法希望用技术来“缩短”这段距离,但真正有效的输送、搬运工具仍是经过训练的役骡。当然,要完成这类任务,役骡也需要照料和训练,美国陆军在培养和训练高海拔役骡方面也有经验。但是一旦到了更高的海拔,连役骡也拒绝前行时,就不得不依靠人力了。

在高海拔山区的作战行动中,机动量往往按时间而不是按距离来计算,下面表1就显示出受过训练、适应了当地环境的人员和动物平均机动时长。

高海拔环境下受训人、牲的平均机动时间

表1:高海拔环境下受训人、牲的平均机动时间

机动地域的地形陡峭程度,人员的身体素质以及部队对高海拔山区的适应性则决定了机动的距离。表2列出了受训的高海拔部队机动的平均速度。

高海拔环境下,部队平均机动速度

表2:高海拔环境下,部队平均机动速度

高海拔山区的行军也极其危险,天气变化频繁,行军纵队在暴风雨、雪或浓雾中易迷失方向,前方部队留下的路标可能很快消失在积雪中,有时脚下看似安全的雪地可能会突然崩塌并吞噬掉攀行人员。印、巴在克什米尔高海拔的锡亚琴冰川交战时,就曾发生过整支巡逻队无影无踪消失在巡逻路上的事件。

在这类山地地形上,视线内的直线通信质量非常好,而一旦被阻隔,比如山峰一侧与另一侧联系则变得非常困难。因此,通信站点的选择必须非常慎谨,这些站点也常成为关键地点。这种环境中,具有自动跳频、加密和猝发功能的甚高频(VHF)无线电作用明显,但其配用的常规电池在严寒环境中可能很快失效,因此为其配备锂离子电池必不可少。通常,这些高山之颠密布国有、军用、商用、电视发射及中继台站,因此也是国家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这些重要的地区需要军队保护,排级部队常驻守在这些通信发射、中继站点,以防备游击队等非常规武装的攻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军高海拔山地作战研究

喜欢 (5)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