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结束后的冷战国际史研究中,1958年的台海危机是人们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题目,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对事件发展的基本过程也做出了比较完整和清晰的描述。西方学者和中国大陆学者利用的大体是相同的史料,他们的研究几乎也是同时起步的,其主要内容涉及毛泽东的决策、美国的反应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①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扩展了讨论的范围,他们的重点在于蒋介石的对策及美台关系内幕。②然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个较大的缺陷,即研究者很少专门讨论在这次危机中苏联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中苏之间的分歧。尽管不少学者都提到这次危机是导致中苏分裂的原因之一,但大多语焉不详。那么,对于毛泽东突然采取的这次军事行动,赫鲁晓夫究竟如何看待,莫斯科为此做出了哪些决定,中苏之间在处理危机过程中到底有什么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发现的多边档案文献的梳理,回答这些问题。
困惑: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
在这次事件中,最令苏联领导人迷惑不解的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突然决定炮击金门,以至多年后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还感到纳闷:毛泽东究竟要干什么?③其实,这也是学者们在研究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关于炮击金门的目的,有人认为是支援中东地区的反美斗争,分散美国的军事力量和注意力,也有人认为是进行国内政治动员,给“大跃进”运动鼓劲;有人认为是试探美国保护台湾的政策底线,以确定对美政策的基本方针,也有人认为是要在远东打击美帝国主义,给它套上一根“绞索”;有人认为毛泽东被美国停止日内瓦谈判所激怒,决定教训一下美国,让它回到谈判桌来,还有人认为毛泽东对苏联在对美斗争中的软弱表现不满,想通过实际行动显示其外交政策独立于莫斯科。讨论的核心最后汇集在这样一个问题上:毛泽东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的目标,到底是不是为了占领金门?④现在看来,所有这些说法都是有依据的,而这些依据都是来自毛泽东本人说过的话。
问题是,毛泽东谈论炮击金门起因的这些话,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说的。1958年7月18日,毛泽东最初做出炮击决定时说:金门炮战,意在击美,以实际行动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⑤然而,7月27日毛泽东又突然决定放弃炮击行动。⑥再次决定打炮的当天(8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我们的要求是美军从台湾撤退,蒋军从金门、马祖撤退。你不撤我就打。台湾太远打不到,我就打金马。25日又在政治局常委会上讲:打炮的主要目的是火力侦察,考验美国人的决心,还可以声援阿拉伯人民。不说一定登陆金门,也不说不登陆。⑦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公开声明后,9月5日毛泽东在有民主人士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发言说:我们并不是现在就要解放台湾,也不是现在就要在金门、马祖登陆,而是要给国民党一个惩罚性的打击,同时要美国紧张一下,这样来支援中东阿拉伯人民的斗争。⑧当天下午,周恩来请苏联参赞苏达利科夫转告赫鲁晓夫,炮击金门只是要教训金马守军,让它紧张,并不准备登陆。⑨第二天,周恩来和毛泽东分别会见了来访的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再次表示炮击金门不是要打台湾,也不是要登陆金马。⑩9月8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发表讲话,说金马就是套在美国人脖子上的一根绞索,还说紧张局势对中国有利,可以进行国内政治动员。(11)危机消除后,毛泽东解释说:金门和马祖“还是留在蒋介石手里好。要解决,台、澎、金、马一起解决。中国之大,何必急于搞金、马?”(12)
那么,到底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何在呢?从决策时间上看,支援中东恐怕只是一个说辞,否则就不会在7月下旬中东危机最紧张的时刻放弃行动。(13)而一个月后再次决定实施炮击时,中东事件已经接近尾声了。(14)从决策逻辑上看,试探美国的政策底线并非目的,而是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和条件,关键问题是知道美国的政策底线后中国要采取什么行动。所谓“调动美国”,“让它紧张”,都是“试探”的结果,而不是事先的目的,因为当时还不了解美国的底线,如何就知道它会“紧张”,会被“调动”?“绞索”政策也是危机开始走向缓和时想出来的一种说法,是对党内和大众做出的解释。(15)至于为“大跃进”鼓劲的说法,也很难站住脚。鼓舞干劲有各种办法,但唯一不可取的就是在全国上下集中精力和物力实现“大跃进”的同时,开展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除非能够事先确定这一行动必然成功,而这一点恰恰是毛泽东心中无数的。如果指望行动本身“鼓劲”,则采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大概是最得不偿失的——炮击金门2个月消耗的炮弹在“大跃进”中大概是生产不出来的。(16)无论如何,这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的,否则就很难理解苏联所采取的态度和措施针对的是什么,特别是中苏之间的分歧在哪里,为何产生。
通过梳理史料和思考,笔者认为,毛泽东决定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仅仅通过炮轰的方式来封锁金门,造成一种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从而实现收复全部沿海岛屿的既定军事战略和安全战略。(17)要实现这一目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蒋军缺少斗志,无心守岛,否则只能使战争升级,采取空中轰炸和强行登陆的办法,而这是毛泽东不愿意也不准备实施的;第二,美国置若罔闻,无意干涉,否则中国采取的行动非但无法达到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对于这两点,毛泽东实在没有把握。因此,对于这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毛泽东除了在政治局常委这样极小的范围内有所透露外,是无法明言的。至于后来所说种种,都是事态变化后的解释而非初衷。其结果,甚至直接指挥战役的中国军事领导人都摸不清毛泽东的意图(18),也就难怪苏联人会胡乱猜疑了。(19)
解放全部沿海岛屿是中共在国共内战时期早已确定的战略方针,但这一进程被朝鲜战争打断了。(20)战争结束后,由于美国新政府采取的“放蒋出笼”方针,蒋军加紧了对大陆的袭扰行动。(21)1954年初,中央军委确定了从小到大、由北向南、逐岛进攻的解放华东沿海岛屿的方针。(22)不久后开始的解放浙江沿海岛屿战役导致了令毛泽东一忧一喜的两个结果,忧的是远东出现的紧张局势加速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的谈判和签订,喜的是中共的军事压力迫使美蒋做出了主动撤离大陈等岛屿的决定。从中美关系的角度看,危机还导致了一个后果,即开辟了两国之间直接谈判的渠道。(23)这些经验与中共下一步的行动决策和行动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
1955年3月22日刘少奇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的发言很说明问题:“我们当前的步骤是解放我国的沿海岛屿,即是解放金门和马祖诸岛。为了有把握地完成这个任务,在军事上我们还要做不少的准备工作,在外交上也要进行严重的斗争。目前,美国想要我们答应不以武力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来交换蒋匪军从沿海岛屿的撤退。……我们的方针是:利用印度、压迫英国,逼使美国退却。假使有可能在不妨害我们解放台湾的条件下,经过国际谈判使蒋匪军撤出沿海岛屿,显然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正在本着这个方针进行外交上的接触,使和平解决沿海岛屿问题同苏联政府建议举行的十国会议联系起来。……我们不放弃任何对我们有利的举行国际谈判的机会,我们也要坚决地有把握地进行解放沿海岛屿和台湾的军事斗争。解放一江山岛逼出了美蒋从大陈岛和南麂岛撤退,这就证明,在我们继续为解放沿海岛屿而斗争的过程中,美蒋为形势所逼而撤出金门、马祖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继续坚决地进行斗争,美蒋是决不会自动撤退的。在斗争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同美国发生武装冲突,不要同它打起来,但是对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我们应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24)
5月21日,周恩来又向苏联使馆详细通报了中国对台湾问题的方针:“从亚非国家会议后东西方形势的发展看,我们有可能通过以外交途径与苏联、印度、英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接触,主要是中印之间的接触,努力促进中美紧张关系缓和,使美蒋力量首先从金门、马祖以及其他沿海岛屿撤出,然后举行国际会议进行谈判。要解决台湾问题,即撤出美国军队和解放台湾的问题,最可行的办法是中美两国直接谈判。在美蒋力量从金门、马祖撤出以及准备和开始中美直接谈判的过程中,我们与蒋介石集团的代表有可能进行接触和谈判。但实际上,在我们完成福建省的公路和机场建设之前,在完成我们部队的部署之前,甚至在我们未能解放马祖附近的一两个岛屿之前,美国和蒋介石的武装力量不会从金门、马祖撤出的。”周恩来估计到中美谈判可能拖很长时间,甚至根本没有结果,但那时在中国实力增强并做出台湾地区非军事化的保证后,“美国有可能让出沿海岛屿,换取暂时的没有协议的停火”,甚至“可能从台湾撤出其武装力量”。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制定了分两步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第一阶段争取“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放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如蒋军按规定时期撤离,我们将并不采取军事行动,否则就“以武力解放这些岛屿”。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谈判和平解放台湾。谈判可以在中美之间和国共之间同时进行,但“这丝毫不排除在必要时以军事途径解放台湾”。周恩来最后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怎么迫使美国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自己的军队。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蒋介石集团的内部情况和美蒋签订的条约。”(25)
刘少奇和周恩来的讲话把中国对台湾及沿海岛屿问题的考虑和对策讲得十分全面、十分透彻:首先通过中美谈判压迫蒋军撤离金马,实现和平解放;此招不行,则采取军事行动迫使蒋军放弃金马,目前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已有大陈岛的先例;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而收复金马则是比较简单和容易的。(26)因此,当日内瓦谈判陷入僵局,而福建的运输条件和军事准备完成后,对金马采取的军事行动便开始了。
1958年1月中旬,福州军区司令部讨论了关于空军进入福建及对金马作战的方案。他们认为,空军入闽对于保卫国防、打击蒋军都是十分有利的,但考虑到国际政治反应,应避免刺激敌人,空军拟不主动轰炸、不出海作战、不接触美机为好。如果对金门和马祖作战,则采用空军、海军及地面炮火轰击和封锁的办法,不用陆军登陆,即可能迫使蒋军撤离。(27)3月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托邓小平带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讨论结果和军委意见:“拟在7、8月开始行动”,“准备在必要时轰炸金门、马祖”。3月8日毛泽东批复同意,但最后行动时间待定。(28)7月15日中东危机爆发,毛泽东立即有所反应。7月17日,正在准备军委扩大会议总结发言的彭德怀向解放军三总部负责人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根据中东局势,空军要尽快入闽,炮兵准备封锁金门及其海上航运,总参立即拟定部队行动计划。(29)未等军方拿出具体方案,7月18日晚毛泽东又召集军队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对炮击金门做出明确指示: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第一次打10万至20万发,发后每天打1000发,准备打两三个月;空军两个师同时或稍后转场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彭德怀于当晚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做出安排,炮兵准备于25日轰击金门蒋军舰艇,封锁港口,断其海上交通,空军27日转场。7月19日总参召开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30)
从目前看到的材料,当时并没有明确将军事行动限于地面炮火轰击。据总参作战部长王尚荣的回忆,在总参各部召开的会议上,“金、马地区的作战仅限于炮击的意图,在最初是不明确的”。特别是解放军刚刚在舟山群岛进行了一次三军联合两栖作战演习,训练岛屿争夺战战术,而参加演习的部队一直未得到返回原驻地归还建制的命令。所以各部队高级将领都在积极进行登陆作战准备。(31)从福建军区前线指挥部党委会议记录看,所谈内容包括使用轰炸机,海军对登陆作战的保障,占领金门后如何加强工事等,会议甚至还确定了登陆的大体时间。(32)看起来,在前方负责指挥的将领对于具体作战方式也不甚清楚。还有,根据福建军区的资料,直到7月20日前线官兵才开始大规模构筑炮兵阵地的工事。(33)而整个战役的指挥权力,是临时决定委任给工作中心已转到地方行政的福建军区政委叶飞的,甚至开始行动的具体时间也交由前线指挥官掌握。7月17或18日叶飞突然接到电话传达的命令后,立即组建前线指挥部,并于19日赶到厦门,开始进行战役准备,于24日完成作战部署。(34)所有这一切表明,尽管早有设想,但确定开始金门战役的决定是毛泽东临时做出的。
对于毛泽东突然作此决定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用中东危机、美国无暇东顾的时机,发动一次军事攻势,迫使蒋军退出金马。至于美国对此会做出何种举动,中国应该如何应付,自己的盟友苏联又会有何反应,毛泽东显然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冷静地思考了几天,7月27日突然决定暂时停止炮击金门的行动。从毛泽东信中所说“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一句可以看出,他应该是对采取这次行动会导致敌方作何反应有所顾虑。(35)但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更大的可能是毛泽东已经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敌人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反应。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