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大陆南极战略棋局探秘

科技 rock 9170℃ 0评论

未知摸索

值得注意的是,激烈的南极竞争更像是国际社会的一种强烈共识,外界乃至极地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各国进行具体活动的细节却不甚了解。撰写《中国极地战略》一书的美国学者安妮·布兰迪就曾表示,“南极治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对各国在南极真正做什么的考察。”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华薇娜曾经牵头对该话题做过调研,并于2012年出版了《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活动能力调研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了各国考察站(包括长年站和夏季站)以及其可容纳的人员数量、考察船和飞机的数量是最容易搜集以及最公开的内容,但仍然只能体现部分有效信息。

据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统计,南纬60度以南,有28个国家运行着70多个考察站,其中47个站是越冬考察站(目前有26个在运行),为20个国家所拥有。其中拥有一个以上越冬站的国家有8个,也是上文提到的“八国集团”(美国、俄罗斯、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法国、英国、中国)。

在资金投入方面,各个国家的公开程度参差不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可查到的资金投入最多——近3年来,美国约3.5亿美元,英国约0.7亿美元,澳大利亚和瑞典约1亿美元。其他国家大多没有公布或仅在几年中有公布记录。

《经济学人》2013年11月报道称,中国在南极方面的资金投入由20年前的2000万美元/年,上升到5500万美元/年。但中国官方从未公开过相关数据。“此前有消息称,中国的投入在1亿-2亿元左右,但这个数目是人民币还是美元呢?不好说。”一位接触中国极地事务的内部人士不愿多说。据其解释,中国官方不希望外界用资金投入去衡量中国在南极考察的实力,以此在国际上引起注意。

谈到具体的科考细节,各国公开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来自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网站国际南极共享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共享的科学数据集个数最多,平均每年2000个,其次为新西兰,平均每年1000个。而科学水平同样排在前列的美国、英国和中国分别约为600个、120个和170个,俄罗斯只有1-2个。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在高空大气物理方面各国的数据共享程度很高,但涉及到地磁等与地质和矿产资源有关的信息,各国都讳莫若深。

在统计过各国的南极考察研究与观测项目数量、参加国际极地物理年项目研究数量、参加大型研究计划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共享科学数据集个数等诸多因素后,多位从事科研工作的中方人员指出,“美国是南极活动能力最强的国家,其次是澳大利亚。”

据了解,目前中国在冰芯钻取、大气物理、陨石搜集、磷虾研究等领域活动丰富且收获颇多,在格罗夫山陨石富集区搜集的陨石总数已有1万余块,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还设立了南极环境调查专项,但在海洋观测方面却是短板。“中国的海洋观测每年都是热热闹闹出去,但实际作业时间很短。每年出去一次,可能只考察一天甚至几个小时。”据张侠考证,1984年到2009年这25年间,中国南极考察三代极地船在海上调查的时间一共仅200多天,还不如同期美国一条船一年的海上调查时间。

对于该现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海洋学研究室主任何剑锋回应说,一方面是受“雪龙”号不能兼顾科考与运输的负重所限;另一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自2012年建立第5个南极考察站开始,中国在南极科考的精力才由陆地转向海洋,“这与中国关注其大陆和周边海洋战略的步调是一致的”。

面对眼前中国南极科考的重心仍在完善其陆地科考站的举动,何剑锋有些焦急,“三点一线式的南极大陆布局已经足够,下一步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海洋调查上”。

记者/王衍

(实习生孟素羽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4年第25期 总第518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大陆南极战略棋局探秘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