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成就与“比较优势战略”无关
林毅夫认为,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成功是因为中国从赶超战略转变为“比较优势战略”的结果。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确实与利用比较优势有关,但这是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民营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中,企业家自发行动的结果,与政府的发展战略无关。但林毅夫似乎并不赞同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他最近发表文章说,“中国道路的成功秘诀,就在于打破新自由主义所谓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神话。”[viii]
就我所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确实制定了许多产业政策,但并没有制定过什么“比较优势战略”。乡镇企业是利用比较优势的典型例子,到90年代初,乡镇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就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但至1992年前,中央政府部门一直在打压乡镇企业,因为乡镇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国家计委曾明令禁止把重要生产资料卖给乡镇企业,禁止给乡镇企业发放贷款。1989年开始的经济调整,也把乡镇企业作为主要的整治对象。
外资企业出口占到中国出口的一半。外资来中国就是利用比较优势,这只需要开放,不需要产业政策。
以上这些以及许多许多例子都证明:比较优势是市场中的企业家创造的。天然的比较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只有地理是不可改变的,其他都在随着发展变化。如果想利用比较优势,自由市场加企业家就足够了。利用比较优势不需要国家战略,除非每个人都是傻子。但如果每个人都是傻子,那制定战略的官员怎么会聪明呢?事实证明:凡是政府能看得清楚的,自由市场上的企业家早就看清了;凡是自由市场上企业家看不清楚的,政府更不可能看清。产业政策一是迷糊企业家的眼睛,二是勾引企业家寻租,弊大于利。
制定产业政策是为了违反“比较优势”
如果想违反比较优势,那倒需要国家战略。看一下历史,政府制定的政策大部分都是违反比较优势的。日本的产业政策是备受推崇的,但日本政府是把具有较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作为目标,如机械、电子和汽车,而不是日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如纺织业。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把高科技产业作为目标以保证日本在技术发展中处于前列,也与日本的要素禀赋无关。[ix]
解决“比较优势战略理论”逻辑矛盾的唯一办法是,林毅夫讲的比较优势不是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而是按他自己判断的比较优势。他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但他又说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的。如果不是他自己判断的比较优势,而是市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那他的战略就是跟随市场走。他既要政府引领市场,又要政府跟随市场。林毅夫原话是这样的:“要想使企业自发进入和选择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和技术,该经济的价格体系就必须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而只有竞争性市场才能做到这一点。”[x] 除了政府有权力扭曲价格,还有谁有能力扭曲价格呢?既然竞争性市场决定的价格体系就能反映比较优势,为什么还要政府告诉企业家比较优势是什么?林毅夫是不是认为,在市场中的企业家读不懂市场价格信号,只有政府官员和专家能读懂价格信号?
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要素禀赋并不能告诉该国应该发展哪些产业。一个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能告诉我们什么?什么也没有,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太多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必须由企业家来判断。也许劳动力最密集的行业是政府。根据要素禀赋决定比较优势的理论,人口多的国家是否应该大力发展政府部门?事实上,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都可以成功。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但20世纪80年代,陕西咸阳6家大型国有纺织企业被沿海地区纺织乡镇企业淘汰。这与要素禀赋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唯一有关的是沿海地区的企业家精神最早得到发挥,而这是沿海地区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
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使产业发展呈现非线性。一个国家发展哪些产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由企业家做出判断。即使是欠发达地区的一些产业也值得先进地区学习。例如,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时,整个大陆落后于欧亚大陆,但玉米和马铃薯的种植仍然从美洲传入欧亚大陆。
本文摘录自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第12章,本次发表时做了适当的文字修改。该书由理想国/海南出版社2022年出版。
[i] 丹尼·罗德里克的评论,见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第5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ii]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人的行动》第8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Ludwig von Mises, 2007(1949). Human Action, Chapter 8.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iii]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第二篇第1-2章。Mantoux, Paul, 2006 (1928).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 outline of the beginnings of the modern factory system in England. Chapters 1-2, Part II. London: Routledge.
[iv]威廉·伊斯特利:《威权政治:经济学家、政策专家和那些被遗忘的穷人的权利》第324页,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英文:Easterly, William, 2013. The Tyranny of Experts: Economists, Dictators, and the Forgotten Rights of the Poor. Chapter 11. Basic Books.
[v]威廉·伊斯特利:《威权政治:经济学家、政策专家和那些被遗忘的穷人的权利》第十页,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英文:Easterly, William, 2013. The Tyranny of Experts: Economists, Dictators, and the Forgotten Rights of the Poor. Chapter 10. Basic Books.
[vi] 林毅夫于2001年5月14日在芝加哥大学的讲座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演讲论文改编后构成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第6章。见该书第275页。
[vii] 克里斯·米勒:《芯片战争:世界最关键技术的争夺战》第23章,浙江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viii]林毅夫:《照搬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行不通的》,载《求实》杂志2016年10月16日。
[ix] 迈克·波特等《日本还有竞争力吗?》第33页。
[x]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第23页。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林毅夫的“比较优势战略”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