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布赞在《中国国际政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中国“和平崛起”的三种可能性》。作者认为,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连贯的大战略,这就是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但问题是,这个大战略的内部,也有可能会存在一些冲突。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各种战略之间差异很大。作者将其分为三种:冷的和平崛起、温的和平崛起、热的和平崛起。作者的观点是,中国现在的战略,表现为“冷的和平崛起”。当然,未来的中国也有可能会采取“温的和平崛起”战略。中国的崛起,的确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大国霸权更替模式。毫无疑问是和平的。但作者的建议是,中国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其他国家考虑,从周边国家的立场上想想问题,避免搞坏与周边小国的关系。
热的和平崛起:指一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同时努力建立安全共同体,或者以建立安全共同体为目标。不过,对于一个崛起国来说,这恐怕并非易事。因此作者认为,中国不太实行“热的和平崛起”。
温的和平崛起:指一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同时会建立安全机制,或以建立安全机制为目标。所谓安全机制,就是指两国或者多国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赖,共同防止战争发生,一同遵守规则。安全共同体是看得见的实体,而安全机制只是看不见的规则。从等级上看,安全机制要比安全共同体的级别低。
冷的和平崛起:指一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总是会使用强权政治,甚至会对其他国家进行威胁、恐吓。在这种情况下,崛起国经常会使用武力来改变现状。不过,崛起国会努力防止战争爆发,它也会约束自己,防止大国之间冲突升级。“冷的和平崛起”也是和平崛起,目前中国就在采取这种战略。
作者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中国的话语、中国的行为,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中国总是爱不断地宣称:自己要建立和谐、共存的世界,并强调自己不会改变现状,而且正在加入各种国际组织,遵守各种国际规范。因此,从话语上看,中国似乎崇尚“温的和平崛起”甚至“热的和平崛起”。
但是,中国也不断地强调“受害者情结”,刺激国内的民族主义,同时强调大国的权力/权利,在领土争端上表现地越来越“强势”。因此从行为上看,中国是在奉行“冷的和平崛起”战略。
不过,中国的行为,也并非要挑起战争,还是表现得比较克制。尽管中国军费开支很大,但与其国家规模相比,这些军费不算什么。此外,中国的航母数量很有限,导弹部署也比较节制。因此,在行为上,中国也显得不是那么“连贯”。所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是一种混合式的战略。既有“冷的和平崛起”,也有“温的和平崛起”。
那么,“冷的和平崛起”以及“温的和平崛起”各有什么特点,对中国来说各有什么利弊?作者给出了四个方面的指标:成本、风险、成功的可能性,以及道德。“冷”、“热”各有利弊,未来中国面临抉择。
成本:如果中国奉行“冷的和平崛起”,那么它的军事开支将是巨大的。这将会导致其他国家,把中国看作是威胁。此外,从政治上看,这将会导致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对立。经济上,也会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恐惧,影响贸易与投资的相互促进。与“温的和平崛起”相比,“冷的和平崛起”会导致中国承受的整体成本较高,但政治成本并不高。
风险:如果中国奉行“冷的和平崛起”,那么它与其他国家对抗的可能性将会很大,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也将会越来越大。这样,美国在西太平洋、印度洋的地位将会巩固,其他国家将会投靠美国。如果中国奉行“温的和平崛起”,那么美国的力量将会受到削弱,可能导致美国无法像现在这样在地区、全球层面与中国对抗,同时中国的力量、影响力将会有较大的发展。当中国奉行“温的和平崛起”时,及即使其他国家不能马上获益,它们也不会受到损失,更有可能倒向中国一边。
成功的可能性:“冷的和平崛起”成功的可能性较高,因为这样做比较容易,条件不是很苛刻。不过,作者认为,问题并非“中国能否这样做”,而是“这样做能否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与之比较,“温的和平崛起”,成功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因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需要慢慢地积攒潜力。在2008年之前,中国开始执行“温的和平崛起”或许比较容易。但现在,中国与日本、东盟国家的领土争端越来越严重,中国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中国与这些国家修复关系的可能性,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中国越是继续坚持“冷的和平崛起”,那么它转变成“温的和平崛起”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
道德:“冷的和平崛起”不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威信,不利于其崛起,但国内制约因素比较少,因为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民族主义化,这迎合了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害者情结。“温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威信,但国内制约因素可能比较多,这会导致很多人认为政府软弱,政府难以推广这种政策。因此,道德是分为双层次的:国内、国际。两个层次的道德彼此冲突。
显然,作者的建议是,中国应该逐渐转向“温的和平崛起”,而且它认为,中国不是不可能这么做。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巴里·布赞:中国“和平崛起”的三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