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
遗憾的是,姬昌还没有等到与商纣王正面交锋,就去世了。传说姬昌的儿子特别多。明朝的一部著名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姬昌一共有99个儿子,还觉得不够,又收养了一个干儿子,名叫雷震子,于是就有了100个儿子。
大家不要诧异,“多福、多寿、多男子”乃是中国传统的“福气”,是古人的价值观。传说当年尧巡视到华山,当地的首领向他送上的祝福,就是这三个词语。在农业社会,人多劳动力就多,如果一旦发生冲突,不是通过法律而是通过战斗解决问题,儿子不多怎么行?
虽然姬昌的儿子未必有99个,但儿子众多是毫无疑问的。他死的时候,长子已经去世,继位的是次子,名叫姬发,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周武王。武王追尊父亲姬昌为文王。文王给武王留下了三句话的遗嘱:“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史记·周本纪》)这三句话也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果断”,扬善除恶要果断,抓住时机要果断。那么,扬的是什么善?是周的善。除的是什么恶?是商的恶。所以,这个遗嘱其实就是姬昌交代姬发推翻殷商,建立周朝。
经过10多年的准备,武王起兵伐纣,大会各部落、方国、诸侯于孟津,也就是今河南西部的孟津。在这里,武王举行了动员大会,声讨商纣王的罪恶:不敬上天、降灾百姓、沉湎酒色、凶狠残暴、任人唯亲、罪辄灭族等等,称其为“独夫”,罪恶滔天、天怒人怨。武王号召盟军同仇敌忾,诛杀“独夫”商纣。
盟军从孟津渡过黄河,一路北上,陈兵于牧野。这个时候,商都仍然在殷,但商纣王经常居住的地方,却是朝歌,朝歌可以说是商的陪都。牧野则在朝歌之南、卫河之北,也就是今河南淇县之南、汲县之北。盟军陈兵于此,就是兵临城下了。
虽然牧野距离朝歌近在咫尺,但从周的盟军没有立即攻打朝歌而是陈兵牧野来看,却是反客为主、以逸待劳。在这里占据有利地形,等待商纣军队的到来,这可能也是姜子牙用兵的精妙之处。商纣王闻讯,也立即调动军队前往牧野迎战,却成了“客军”、“疲师”。
据《史记》记载,当时周的军队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这个数字大概应该是倾全国之力了,总指挥就是“太公望”姜子牙。另外,闻风而来的部落、方国、诸侯有“八百”之多,“车四千乘”。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应该是虚张声势。当然,我方虚张声势,敌方也在虚张声势,《史记》中说商纣王调集了70万军队迎战。无论是真正的士兵,还是临时征调的奴隶,这个数字也难以令人相信。我们上一章说,商王妃妇好调集的军队才一万多人。按照后来学者们的估计,《史记》所说的周“甲士”四万五千人,应该是联合了各方国诸侯之后的总兵力;而商的军队加上临时征调的奴隶,充其量也就是十几万人。
周武王即位后的十三年二月甲子日,新兴的周与衰落的商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决定朝代更替命运的战争。商纣王的军队战士数量虽多,但士气不振。以周为首的盟军却是士气高涨,而且讲究战术。先是反客为主,占领有利地形,以逸待劳,等待商纣王的疲惫之师。接着是乘着敌军立足未稳、军队还没有来得及拉开阵势时,由姜子牙率百名死士对商军进行反复攻击,三千精锐的“虎贲”紧随其后,然后全军发起攻击。在盟军潮水般的攻击之下,本来就没有斗志的商军不堪一击,全线溃败。商纣王见大势已去,奔回朝歌,自焚而死。火势蔓延,武王指挥大军进入朝歌,救死扶伤,倒成了消防队。
可见,如此著名的牧野之战,过程其实很短暂,盟军一进攻,商军便溃败,士兵和奴隶们早就厌恶了商的统治,盼着周来解放他们。当盟军进入朝歌时,不但没有人抵抗,反倒都来到城郊外迎接。所以梁启超先生戏称,牧野之战从激烈程度来说,还不如清代广东人的械斗。而毛泽东关于民族矛盾,归根到底是阶级矛盾的论断,道出了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转折时期都要面临的问题。
因为到这个时候,甚至商纣王自己都认为商的气数已尽。所以当有人提醒他民心渐失、周人可忧时,商纣王竟然发出感叹,“我生不有命在天”,是死是活,全看天意了。其实,仅看这一点,商纣也比夏桀要清醒得多、英明得多。当年夏桀在鸣条战败,曾经为一件事耿耿于怀:“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我真后悔放了商汤,所以才落到如此下场。他到死都没有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别人为什么成功。商纣王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但知道归知道,可就是不改。也许他认为,既然天意如此,难以挽回,改也没用,不如一朝有酒一朝醉,管他日后成粪土。
商朝灭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周。面对着曾经繁华无比的朝歌,面对着几十年来对父亲和自己忠心耿耿的功臣,以及几百个慕义前来会盟的方国、诸侯首领,武王该怎么办?
本文摘自《国史通鉴》,作者:方志远;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版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牧野之战:激烈程度还不如清代广东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