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大陆军工业渐向民企开放

经济 ywz 4494℃

n16014780

5月27日,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和全国工商联合办的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由100多家内地民企参加的这场闭门展会低调且神秘,参会军方官员的规格级别之高,更是超出众多民营企业主的想象。

“参会的军方人员规格比较高,是为论坛造势。”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秘书长罗会炳对《凤凰周刊》记者说。在这场与民营企业“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的两位副主席范长龙和许其亮,在总后勤部部长张又侠上将的陪同下,一同参观展览会。

众多民营企业主与军方高级将领对话的这场论坛因此显得别具意味,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会议发出了大陆庞大的军工行业将向民间资本进一步敞开的信号。该论坛上,军方和主管部门集中发布了关于简化军品市场准入程序、建立采购信息交互机制等12项推进“民参军”的措施。

近年,大陆在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进入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做了不少工作,但基于中国军工业向来的敏感性和封闭性,故其对民企必然是逐步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

“现在正在做,总的形势,还很好。”全军装备采购管理专家咨询组一位高级专家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方,都对此比较关注,且在进一步从制度等方面降低门槛,消除障碍。

民企红利渐开

此次展会和论坛是内地首次由军方牵头,组织民营企业参与部队装备建设、交流的一次盛会。军方随后端出的“红利大餐”虽不丰盛,但也诱人。总装备部官员宣布,军工领域今后将实施分类准入审查,建立联合审查机制,简化审查程序,增加资格审查申请受理点,降低准入“门槛”;建设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按密级分别发布政策信息、采购需求信息和军民两用产品技术信息;通过鼓励民企参与装备预研,探索装备采购仲裁制度等12项条款。

利好民企的政策信息文件亦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发放到各个省份。沿海某省经信委军工处一位处长6月23日称,已经接到总装备部、工信部和国防科工局的相关文件。但该官员称,目前仅限于纸面的文件信息,具体军工领域的开放细则还未公布。

“这里面可能存着一个正常的时间差。”工信部军民结合司一位柳姓官员对《凤凰周刊》记者说,军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比较特殊,涉及的政策体系比较复杂,比如民企必须要按照有关的规定才能够进入这个领域,包括企业的资质、质量管理体系、保密资质等都有要求。就12项政策利好信息来看,都有不同的阐述解释。

如降低民企准入门槛具体而言,可能是缩小武器装备许可的范畴。原来民企进入军工领域都需要“军工四证”:国家军标质量体系认证、保密系统认证、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资格证。而下一步,可能有些军工产品不需要许可证,只要按照军工技术标准生产即可。

“如果放开许可设限,很多军工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化采办提供,一个公司可以生产,其他公司也可以提供。”工信部上述官员称,这就意味着民企进入门槛降低了。

在涉及武器装备生产的管理方面,以前必须要至少通过“三证”,即国家军标质量体系认证、保密系统认证和武器装备生产许可证。这三项认证分别由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两个单位审核,时间跨度长,检查程序多。如果军品管理方面在保密检查程序方面缩短,比如说检查的时间、程序上有所放开,那将大大增加民企的生产兴趣。

今年以来,内地公布进入武器装备体系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民营企业在武器装备供应、装备科研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防科工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中,非公有制企业占2/3。截至目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已占许可单位总数的1/3以上。

“民技军用”呼声十年

“民技军用”呼声由来已久。在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中就已明确,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并从政策法规层面为民企打开了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大门。

事实上,“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也是迫于军工领域的形势。大陆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为备战的需要,建立了庞大的国防工业体系,该体系逐步发展成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电子工业等在内的11大军工集团。规模巨大的军工体系在80年代后期渐显疲态,更重要的是,该体系内各系统甚至子系统独立封闭,对外界交流沟通极少。中国军队仰仗该体系支撑的封闭式的武器装备生产供应模式也显示出竞争力弱、武备核心研发能力差等问题。

在冷战后,美国国防部制定了国防采办扩大利用民用技术、促进军民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用以吸收私企高科技资源和技术。“中国军方也早有此意,希望吸收民资介入武器装备生产领域,但各种体制内的限制无法突破。”有关人士表示。

从2008年开始,全国工商联与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组织开展了四次民营企业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生产情况专项调查。军队装备采购管理专家咨询组走遍了内地诸多省份,对民企研制生产的军用两用技术产品进行认真的评审,推荐了182家民企加入解放军军品采购库,供军队装备部门在竞争采购中参考。

“民企对军工生产领域非常有兴趣,很愿意把自己高新技术和产品用到国防建设上来。”上述咨询组专家说,在考察中他们了解到,江浙和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的民企参军热情度高,而民企的集中呼声也表现在信息不对称上,即军方需求以及他们的能力被军方所了解,这两个方面企业很难有作为。

步子应迈得更大

民企“参军”十年,小有成果。据国防部网站信息,至2009年10月,内地已有400多家高科技民企获得解放军装备承制单位资格或通过初审,加盟装备研发,成为推动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军民融合口号提出近10年了,但前几年步子都迈的不大。”北京中军融合信息技术研究院邓先生的感觉是,习近平掌军后这两年,这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原先叫军民融合式发展,现在的提法是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邓认为,内地民企一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先进性上已远超军工企业。如一家民企生产的无人机,最小不过手掌大小,但所生产机器设备都是从美国、德国进口,在国内属顶尖水平。防舰艇、核反应堆核泄漏的密封圈技术,内地已有民企掌握。而如歼20战机上的复合材料,就是由江苏一家民企生产。

“民企目前在军工配套产品上还是有一些特色,但真正成为科技装备方面的大企业还不是很多,甚至成为总装总成的企业更是没有,还有待于发展。”总装备部一位不具名专家称,正如习近平十八大军队讲话中所说,军事后勤装备生产领域的体制和机制还有很多障碍,还有一些利益集团需要不断突破,“民企完全一步到位参与国防军工领域是很难做到的。”

而此番“民参军”12项政策利好措施,体现了军方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的足够诚意。十八大后,挂冠中共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着手对管制甚严的国防军工领域向民企开放部署行动,这一民企与军方对话交流平台的搭建,当视为开放建树的第一步。

有关人士认为,至少在解决军工生产信息不对称、审查程序等顽疾方面,军方亦有明确的表态,如计划建立采购信息网,加快审查进度等。北京工业大学防务产业研究中心一位学者建议,为加快资格审查工作进程和减少军方资格审查工作量,可以考虑把一般配套产品企业的资格审查工作授权总承包商负责。军方可通过监督总承包商的资格审查执行情况,来保证资格审查的有效性。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4年22期,记者/钟坚 特约撰稿员/付华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大陆军工业渐向民企开放

喜欢 (0)or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