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之辩
《21世纪》:从信贷上讲,央行现在倾向于让特定部门来放贷,即使多侧重于民生方面,但没有人来监督和评估效果,这是否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市场扭曲?
张明:中国央行尤为不易。欧洲央行只有一个货币政策目标,就是防通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也只有两个,就是促增长和防通胀。中国央行之前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有四个:保增长、防通胀、促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现在定向宽松,还意味着增加了第五个目标,就是“调结构”。
经济学界有个很著名的丁伯根法则,一个机构想要实现几个目标,就要有几项独立的政策工具。央行如此多的货币政策目标,彼此之间是否会冲突?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吗?调结构是否会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难以承受之重呢?
换句话说,货币政策天生是一种总量型工具,天生就应该管经济体内流动性的多少、利率的高低。而不应该指挥让多少钱、以什么样的价格、流向谁。用货币政策来调结构,在我看来,是一种工具的错配。
如果中国央行可以决定,特定规模的钱以什么样的价格来给谁,这就意味着央行在发挥一部分产业政策的职能,这可能使其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更大挑战。
《21世纪》:外汇占款以后,你曾经提到,最适宜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仍然是在公开市场上的国债买卖。但目前来看,毫无疑问,很多人都将PSL这种定向宽松当成货币投放的新工具。孰优孰劣如何判断?
张明: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当前对货币政策的讨论很纠结,主要是因为把以下三个问题给弄混了。
第一个问题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面临转型。过去是以数量调控为主,现在管数量很难管住了,不得不转为管价格。货币政策要从数量调控为主转为价格调控为主,首先必须找到一个短期的基准利率,把它作为未来的主要调控工具;其次,要完善收益率曲线,这就需要发展不同层次的债券市场。美联储是只调控短期利率,通过收益率曲线来传导至各种中长期利率。而我们现在的传导机制存在阻碍,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基准利率下调了,而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却下不来。
第二个问题是,随着外汇占款增量的下降,过去很稳定的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得不再稳定。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
第三个问题是,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是否需要放松货币政策。
中国央行推出PSL 和MLF,究竟是想仅仅实现定向放松的目标,还是准备将其当作一个新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还是试图两者兼得,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觉得把PSL 和MLF作为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做法欠妥。作为中期的流动性投放工具,最好是没有特定方向的,也就是央行仅仅是通过新的工具来增加市场的总体流动性而已。而上述两个工具带有鲜明的信贷配给功能。比如10月份,传闻央行做了5000亿元MLF,央行既管了信贷额度(5000亿),也管了资金价格(3.5%),甚至还管了具体投向。我个人认为,真正宏观意义上的中期投放工具不能管得这么细,资金最终流向哪儿,应该由市场来决定。
我认为,未来更适宜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现在有两个问题待解,一是财政部不想发太多国债;二是央行账面上的国债资产很少。这就制约了上述方案的实施。我们团队在构想一个方案,试图既促进国债市场的发展,又给央行提供新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用货币政策来引导价格、调控结构,是一种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