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

经济 ywz 16751℃ 0评论

石油、粮食和外贸危机

全球石油价格下挫使苏联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对外贸易平衡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但这不足以导致苏联在 1991 年发生解体的悲剧。苏联官方认为,由于全球石油价格下跌所导致的外汇收入总额减少的幅度并不大——约 15%。但在石油出口量缩减之后,苏联外汇收入开始加速锐减,而金属、木材、棉花等产品的出口量下降导致这一情况变得更加棘手。苏联高技术产品出口量(4%)在对外贸易额中所起的作用历来不大。结果到 90 年代初,苏联外贸体系中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进口量大幅超过出口量。这样就引发一个问题——是否有可能缩减进口以防止苏联经济 出现崩溃?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的主要进口项目是粮食和食品。1990 年这两种物资在进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 50%。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石油收入的大部分实际上都用于购买谷物和食品上。典型事例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向西西伯利亚主要石油开采企业的领导穆拉夫连科提出请求,内容是:“面包出现问题,请增加 300 万吨计划外石油”用于出口创汇。[19]

可见,在粮食进口和石油出口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性联系,这种联系促使石油企业加快油田开发速度,加紧石油开采,这又成为引发为石油领域出现危机的原因。

但是,苏联依赖食品进口的情况并不常见。1914 年之前,俄国曾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正是农产品的出口在历史上保证了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并为进口机械设备提供了资金。苏联首个关于在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议是在 1963 年通过的。当年粮食减产,而此前,苏联一直是农产品的出口国。苏联转而成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引发了一系列巨大而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依靠出口石油,粮食问题很可能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成为灾难性问题。无论是黄金开采,还是木材、棉花的出口以及对外举债,都不能保证用来进口农产品的稳定拨款。在此情况下,只有 在西西伯利亚开发并开采大型油田,将石油大量出口换汇才能阻止粮食危机的发生。美国学者科特金写道,“如果没有西伯利亚的石油,苏联很可能会提前 20 年塌陷(解体)”[20]。他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苏联农产品进口量占所需粮食总量的 40%以上,成为苏联经济的软肋[21]。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本国在地缘政治敌手面前存在战略上的弱点——苏联要向这些国家购买粮食,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但无力回天。20 世纪 60-80 年代,苏联向农业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实施了一批大型项目, 但 80 年代主要农产品产量依然停留在 60 年代的水平。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国家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用于在国外采购粮食和食品。无法解决的粮食问题动摇了苏联经济的根基,限制了苏联实行更为积极的外交政策。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这使农业发展走向末路。而后来苏联领导层为提高农业效益所作出的所有尝试都没有超出斯大林所实行的僵化的管理模式。农业成了苏联经济中最保守的部门,甚至不允许讨论任何有关农业生产转入市场运营机制的可行性。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 1990-1991 年间的彻底崩溃。

严格地说,在 1986 年石油出口收入减少后,应该马上就开始缩减粮食和食品的进口量。但国家举债以及商业贷款的利用推迟了这一时刻的到来。而到了 1991 年,却根据石油出口量把粮食的进口量减少了一半。但是,对外贸易“进出口平衡”的自然恢复并不是有针对性的反危机行动的结果,而是许多情况叠加的后果。一直到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刻,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层也没有打算通过不受欢迎 的“保持稳定”的决议。戈尔巴乔夫在位的最后几年已经认识到,如果不明显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国家是不可能从危机中走出来的。但对于戈尔巴乔夫来说,这条路是不能走的,因为这意味着彻底失去政治威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国际油价波动与苏联解体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