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两位前大使盘点2014年十大国际新闻

文化 alvin 5185℃ 0评论

新闻_副本

一转眼,201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国际格局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环球网特发表两位资深外交官——杨成绪(曾任中国驻东、西德使馆秘书、参赞、公使衔参赞,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和王嵎生(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处长、驻科威特使馆政务参赞、驻尼日利亚和驻哥伦比亚大使、中国亚太经合组织高官)的年终盘点,为我们道出他们心目中的2014年十大国际新闻。

1.中国成功举办第22届APEC会议

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2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尽显中国特色和风范。会议通过了领导人北京宣言和声明,开启了亚太自贸区进程,并承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顺应时代潮流,在会上强调:“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生动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战略诉求,以及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表明中国需要的是,春色满园和百花齐放,而不是“一枝独秀”,反对冷战思维。实际上,这是中国外交创新发展开局之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亚信会议,提出了新安全观;释放善意,努力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国际组织;全面启动“一带一路”战略设计,推动互联互通;强调树立正确义利观,发展了平等互利准则;以及倡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成立丝路基金等。这一切,展现了中国外交的“亲和力”,将有力推动时代变迁量变进程进一步加速发展,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兴起,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2.印度大选刮起“莫迪旋风”

6月,印度大选,人民党以压倒性多数获胜,莫迪当选印度新总理。印度国内几乎是一片欢呼,因为他承诺要建立一个“强大和具包容性”的印度;誓言要实现巨大变革和社会发展,让草根民众的印度“明天更美好”。中国衷心祝贺莫迪履新,强调中印是“天然合作伙伴”;中印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也将为解决整个人类的发展问题做出重大贡献。日美右翼则说他“酷似”日本的安倍;像“美国的里根”,渲染美日印亲切关系。印度的“不结盟政策”具有传承性。莫迪既需要改善和发展同美日的关系,也需要发展同中、俄、欧的关系。预计莫迪领导下的印度,将全方位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入常”。“印度梦”离不开“亚洲梦”;莫迪时代的“新政”,将是“亚洲梦”的正能量,有助于“开启亚洲新的辉煌时代”。

3.美俄关系剑拔弩张

美俄关系陷入低谷,影响国际形势走势。今年10月,奧巴马将埃博拉疫情、俄罗斯和伊斯兰国列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定的“三大威胁”。普京指责西方国家企图以“新铁幕”围堵俄罗斯,希望看到俄罗斯像南斯拉夫一样解体。美俄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普京两次出任总统,励精图治,迅速恢复大国强势地位。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触及俄罗斯利益底线。普京强力反制,以攻为守。2008年出兵格鲁吉亚,现在处理乌克兰危机,等等,皆缘于此。面对美制裁,俄虽陷入严重困难,但外交活跃,东进南下,成绩斐然,游刃有余。美俄僵局看来将维持一个较长时期,但双方在诸多重要国际问题上,都互有需要,并无意正真动武,“再重启”美俄关系,可能在复杂斗争和妥协中悄悄开始。

4.乌克兰危机牵动各方神经

乌克兰危机牵动各方神经,影响世界局势。2月22日,乌克兰亲美反对派一举否定了前一天德、法、波外长参与签订的亚努科维奇政府与反对派签订的“和解协议”,推翻了亚努科维奇政权。3月,克里米亚申请和并入俄罗斯。美、欧、俄、鸟四方关系随之陷入僵局。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声称,他将在几个月内“搞定”乌俄关系和东部问题。但未能如愿。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固然给俄带来巨大困难,但并不能压服俄罗斯。近日,法国总统奥朗德“路过”莫斯科,与俄总统普京磋商,希望找到解决乌克兰危机方案。德国六十位社会人士呼吁解决乌克兰危机,要求欧盟制定“对俄罗斯缓和政策”。人们对欧俄乌新一轮明斯克会谈寄予希望。造成乌克兰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欧盟争取乌克兰签署建立联系国協议,而俄罗斯力争乌克兰加入“欧亚经济联盟”。乌克兰东西两部分人民一向存在严重分歧。西部比较亲欧,东部更愿意接近俄罗斯。去年11月危机爆发始于亚努科维奇总统拒绝签署欧盟联系国协议,引发基辅亲西方力量示威抗议活动,美国趁机加以利用和煽动。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米尔斯海默认为,乌克兰危机主要是美国和北约东扩错误造成的。国际舆论比较公正地认为,乌克兰出路在于选择独立自主和“不选边站”的中立和不结盟道路。

5.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暴跌

阴谋?供需失调?大国博弈?6月中旬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从每桶140美元跌到60美元左右,为五年来的新低,对世界金融市场、经济增长、政治格局和大国博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原因错综复杂,但石油供需不平衡是主因。今年,世界对石油需求普遍减少,而美国石油产能剧増,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等产油国恢复出产,并且突破了欧佩克规定的生产配额,这必然造成石油供大于求。在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不仅石油,其他大宗矿产品,如煤炭、鉄矿石和黄金价格下跌也达到百分之三十、四十和五十。同时,长期的石油持续高价运行,也刺激了各种节能产品的迅速发展,如太阳能、风能和核电等。石油价格下跌,深受其害的首先是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美俄交恶,美委不和,沙特不满俄支持叙利亚,担心伊朗在中东坐大。美国和沙特如果不是蓄意推动油价下跌,至少是乐见其成,以打击这三个国家的经济。但沙特等中东石油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拒绝减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美国页岩油生产,沙美矛盾也隐隐欲现。

6.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异军突起

6月,“伊斯兰国”异军突起,攻占伊拉克摩苏尔、提克里特,直逼巴格达,震惊世界。西方媒体惊呼这是继9˙11、本拉登后恐怖主义新标志。目前,它已占据伊拉克北方大片领土和叙利亚西部地区,连成一片。它宣称,其目标是要消除战后中东国家边界,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五年内要占领西亚、北非和中亚,以及南亚一些国家。“伊斯兰国”的出现,固然有地区教派和地缘政治博弈因素(如利用伊拉克逊尼派对当权的什叶派不满,利用沙特、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矛盾等),但美国也难辞其咎。美国对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等国和教派问题一系列错误政策,显然是“催生剂”。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对“伊斯兰国”武装份子进行空袭,但收效几何?奥巴马也承认非短期内可解决。

7.埃博拉病毒肆虐引全世界恐慌

2月,埃博拉病毒疫情开始爆发于西非,引起全世界恐慌,担忧疫情扩散,危及全人类。到12月初,世界卫生组织称,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马里等国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近两万。目前,疫情正在趋于稳定,甚至减弱。但塞拉利昂的疫情却仍在加重。埃博拉病毒是人类迄今发现的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病毒,死亡率在56到90%之间。1967年首先发现于德国马尔堡,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再次出现,由此将这一病毒命名为埃博拉。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发言人7月31日称,目前在西非地区以外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可能性不大。埃博拉病毒不易传播。

中国在埃博拉疫情爆发后,立即向西非提供专项援助,派出专家和医疗隊参加第一线救冶,并且派专机运送医疗防护物资,是累计向非洲提供援助批次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11月21日,中国政府已经提供四轮总价值7˙5亿人民币紧急援助,在疫区的中国医疗人员约4百人。在几内亚接受的抗击疫情的援助物资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疫区周边十个国家的抗击疫情的物资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领导人高度評价中国的作用,对非洲国家支持力量最大,引领了国际社会抗击非洲的埃博拉疫情。

8.美国发生“弗格森事件”引发骚乱

8月9日,美国密苏里州弗格森18岁黑人学生迈克尔˙布朗被警察击毙,引犮当地抗议活动,并演变成骚乱。11月24日,美国圣路易市当地陪审团做出对枪杀布朗的白人警察达倫˙威尔逊“不予起诉”的裁决,引发了全国170个城市爆发民众抗议活动,成千上万的人群情绪激动。美国警方动用武力压制,引起国际社会对美政府侵犯人权的指责。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美国政府在处理弗格森事件时,確保示威者的权利,要求执法者保持克制,遵守相关的美国和国际淮则。弗格森事件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对黑色种族的歧视,族裔冲突和警察执法不公以及違法乱纪。奥巴马自己也承认,美国存在“根深蒂固的种族岐视遗产”。

9.阿富汗和美国签署《双边安全协议》

9月,加尼当选阿富汗总统后,随即与美国签署了拖延已久的《双边安全协议》,为美国继续驻军和基地提供了法律依据。围绕美国和北约从阿富汗撤军问题,国际上议论纷纷,主要担心今后阿富汗政府能否顶得住“塔利班攻势”;谁来“填补”北约和美国撤军后留下的“真空”;美国会放弃阿富汗吗?阿政府与塔利班,能否取得某种性质的和解?这些担心都不无道理,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目前还难下定论。但有一点比较确定,那就是美国不会放弃阿富汗,它定然要在阿留有军事基地和必要的驻军,派遣大量军事顾问,以掌控和主导局势。阿富汗是美国“反恐谋霸”的重要战略部署,它西联南亚和中东;东联中亚,可延伸至蒙古、朝鲜半岛,是美国的一条“战略线”。掌握了这条线,向北,可以与北约呼应,对付俄罗斯;向南,可以与美日同盟呼应,对付中国。这样的肥肉,肉食者岂能不馋?

10.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第六次会晤

7月下旬,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巴西举行第六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对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进行国事访问,并与“拉共体”“四驾马车”国家领导人会晤。全过程亮点多多,但最耀眼的:一是中国、巴西和秘鲁三国就开展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合作”发表了共同声明,并决定成立三方工作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和影响整个拉美乃至世界的战略合作项目,它将是“陆上巴拿马运河”,惠及拉美各国。二是宣布成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并将很快在中国举行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中国梦”、“亚洲梦”和“拉美梦”将因此而息息相通。
文章来源:环球网评论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两位前大使盘点2014年十大国际新闻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