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顾名思义就是“群众筹资”,这一概念兴起于2009年的美国,一个名为Kickstarter的众筹网站在纽约上线,这家网站致力于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让有创造力的人有可能获得所需资金来实现梦想。这种相对新颖的商业模式让Kickstarter在美国迅速走红,并迅速超过2007年成立的Indiegogo,坐上全球众筹行业的头把交椅。
2011年7月,中国首个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上线运营,众筹模式被正式引进中国,“中国式众筹”一词由此诞生。经过将近三年半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众筹平台和项目创意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将出来,众筹在中国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2014年7月高调上线的京东众筹更是让“众筹”二字赚足了眼球。然而,一个月后,“中国式众筹”的开山鼻祖点名时间宣布从智能硬件众筹平台转型为预售平台,创始人张佑更是坚称“Kickstarter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众筹在中国肯定会失败”,此语很显然向“中国式众筹”泼了一盆超冷无比的凉水。
不过,已经得势的“中国式众筹”并没有因为点名时间的退出而减缓前进的脚步。9月22号,“三个爸爸”智能空气净化器京东众筹上线,一个月后,该项目的总募资额达到1122.6万,成为首个进入“千万元俱乐部”的中国众筹项目。12月9日,大可乐3手机登陆京东众筹,总募资额只用了25分钟就突破了1500万元大关。这两个颇为成功的众筹案例让业内的看衰人士不得不再度思考“中国式众筹”的前景是否真的很光明,不过在大家赞叹之余,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毕竟空气净化器和手机都属于“红海产品”,而为创新而生、格调颇高的众筹与这样的产品“勾肩搭背”是不是有点跑偏了呢?
Kickstarter:分类详细,监管严格,高透明度
我们先来看一下Kickstarter的主要特点。
首先,Kickstarter目前一共有15个分类项目:艺术、漫画、手工艺品、报章杂志、舞蹈、设计、时尚、电影(视频)、食物、游戏、音乐、美术、出版、科技和戏剧,乍一看觉得这个分类挺多的,但是Kickstarter在对项目进行审核时会严格遵照这15个分类进行,也就是说发起者所填报的项目必须能够具备明显的分类特征才能被发布出来,否则将会被拒之门外。
其次,Kickstarter在项目融资时遵循“all or nothing”原则,任何无法在有效时间内达到目标的项目必须把钱退还给支持者,这也让发起者在提交项目之前以及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最后,Kickstarter要求每个项目的数据保持透明度,大部分项目每天都会进行数据更新并向支持者公开,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一股监控力,能让支持者们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的钱是如何被花掉的。
中国式众筹:跑偏度有多高
反观“中国式众筹”,在透过热热闹闹的表象之后,会发现问题多多,跑偏度相当高。
首先看项目分类。京东众筹目前有5个分类,分别是智能硬件、流行文化、生活美学、公益和其他;众筹网目前有7个分类,分别是科技、公益、出版、娱乐、艺术、农业和其他,相对来说后者的分类与Kickstarter更像一些,但细心的读者应该都发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其他”分类,点开一看,果然是包罗万象、眼花缭乱,就连“海鲜排挡”、“地产合伙人”、“咖啡品鉴会”之类的项目也堂而皇之地躺在“众筹”二字之下,让人看了不由一阵唏嘘,难道“国产众筹”的门槛如此之低么?你那高冷的格调都给扔哪儿去了?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跑偏的“中国式众筹”,还能愉快地玩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