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一段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的传奇。
2015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获奖证书,紧握老科学家的手,温暖赤子报国的心。
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一脸属于老科学家的谦逊与纯粹……
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出的本土核物理学家,究竟能迸发多么灼热的能量与光芒?
越神秘,人们越想要走近他。
东方巨响
那些不同寻常的日子,注定刻入中华民族的记忆。
沉默如金的戈壁见证——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机组驾驶“轰6”进入空投区。但听一声惊天“雷鸣”,万里碧空升腾起炽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云顶天立地……
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当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百日会战”令人永难忘怀。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带领小分队赶往华东计算机研究所。
“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参与“会战”的蔡少辉研究员说。
狂风,沙暴,饥寒;
休克,便血,失眠;
坚守,奋战,奉献……
于敏全凭满腔忠诚的热血拼搏、鏖战,和许许多多有名、无名的“核卫士”一道,实现了“氢弹突破和武器化”,挺立起新中国不屈的脊梁。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