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60年综述

科技 ywz 9050℃ 0评论

2011522185517492

原子核,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亿分之一,却蕴藏着惊人的能量。

一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吨煤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那天开始,中国核工业扬帆起航。

一甲子代表一个轮回。中国核工业沧桑巨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略力量的核工业,该怎样不负坚守一甲子的艰辛?又该如何将光荣与梦想,沉淀为砥砺的锐气,化作建设核强国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核工业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

两弹一艇 铸就共和国核盾牌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

被西方封锁的新中国,接连研制成功两弹一艇——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让核大国惊叹:

中国绝非一推就倒的“泥足巨人”。她拥有自己的“核脊梁”,威慑讹诈对她不管用!

光明前景发端于艰辛的探索。

青海金银滩草原,谜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王洛宾写下著名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然而从1958年5月起,它的名字从中国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因为被选定建造核武器研制基地。

这里,海拔3千多米,寒风蚀骨,飞沙走石。一年中有8个月要穿棉衣。

这里,树极少,只有稀稀拉拉的骆驼草。一天一盆水,喝水洗脸全靠它。

这里,历史在回响——

“前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扬言没有援助,中国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我们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原二机部部长刘杰说。

“我愿以身许国!”核物理大师王淦昌说。从此他的名字在国际物理学界消失了。

核武器事业背后不仅有智慧、汗水、还有牺牲。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有重要发现返京汇报。凌晨,飞机在离地面400多米上空突然失去平衡,一头扎进玉米地里,火焰冲天。遗体被发现时,他和警卫员牟方东抱在一起。装有核武器资料的公文包安然地夹在他们中间。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姓氏排序)……中国核事业奠基者的名字和功勋,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两弹一艇,一部改变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数十万人用生命合奏出来的。

历史不会忘记,在面朝黄河的山谷中,兰州铀浓缩厂筹备处主任王介福,带领建设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

历史不会忘记,在湖南郴州,2500多名职工打下中国第一个铀矿井;在茫茫戈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工业联合企业;在阴山荒原,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核燃料元件厂……

历史不会忘记: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

历史不会忘记:彭士禄率领团队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没有用外国的一颗螺丝钉!

沉默如金的戈壁作证:就是在这荒原上,核工业人安下心扎下根,以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感天动地的革命豪情进行第一次创业,实现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弹一艇强军梦。

第一代核工业人留给世人最深的启示是:自力更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核铸强国梦——中国核工业光辉60年综述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