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接种率
WHO中国办公室免疫规划组组长Lisa Cairns博士在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中国报告的日常免疫接种率很高,中国2009年报告的麻疹病例仍占西太平洋地区所有病例数的86%,因此,接下来的强化免疫运动将是中国以及西太平洋地区消除麻疹的重要一步。”
如Lisa Cairns博士所言,中国报告给WHO的麻疹日常免疫接种率很高。除2001年麻疹疫苗第一针、第二针的接种率均不足80%,2005年接种率分别为86%、84%以外,2001年以来的其余年份,两针接种率均超过90%,甚至2002年、2003年、2009年均接近100%。
这无疑是一组近乎完美的数据。
事实上,将这组数据和麻疹发病率相联系,很容易让人怀疑疫苗的质量。正如一位广东家长所怀疑的:“近年来,广东已多次要求全面补种。这只能说明一个情况,多年来广东地区接种的麻疹疫苗是无效的。”
但接受财新《新世纪》记者采访的多位流行病学、免疫学专家均表示,相信中国产麻疹疫苗的质量。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疫苗的质量与安全性。
“中国生产、使用麻疹疫苗已经长达几十年,质量应该没有问题,麻疹疫苗本身也被证明是比较安全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2009年初冬,黄建始曾对刚刚上市的甲流疫苗说“不”,但对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他投了“赞成票”。
有关接种率的数据,在黄建始看来,“就如同房价翻了几番,而统计局的结果仍然显示房价上涨60%一样——不可信。”
现实的接种率究竟是怎样的?
发表于今年5月《中国公共卫生》上的一篇文章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在对2005年-2008年天津麻疹疫情升高原因进行分析时,作者推算2005年-2008年8月龄-15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分别为72.155%,69.135%,74.103%,74.103%,这距离近100%的“完美数据”相去甚远。
天津的“现实”并非孤例。一项对云南迪庆州2005年-2007年麻疹监测分析现实,迪庆州麻疹发病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疫情特征为流动人口病例占了一定比例(9.19%),20岁以下病例占大多数(72.11%),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大多数(82.19%)。
另一项对甘肃省甘南州2008年麻疹监测的分析也显示,甘南州麻疹发病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疫情特征为流动人口病例占了一定的比例(10.78%),15岁以下病例占大多数(75.144%) ,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大多数(56.158%)。
如此“现实”之下,“完美数据”从何而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赵根明向财新《新世纪》记者介绍,当前,疫苗接种率统计采取的是上报机制,即由各地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等负责疫苗接种的单位定期向上级疾控部门上报疫苗接种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2004年发布的“全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方案”规定,在接种单位的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外来人口的适龄儿童均为“应种人数”,而本次接种某疫苗某针(次)应种人数中的实际接种人数为“实种人数”。后者除以前者再乘以100%即得出“接种率”。
实际的工作远非简单的加减乘除。赵根明表示,“当前人口流动太快,外来人口常常难以纳入统计。”
计划生育政策也是横亘在这一上报机制前的一道障碍。刘医生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很多超生人口,根本不愿意让你知道他的存在,又如何统计呢?”
还有更复杂的原因。2007年发表于《中国公共卫生》杂志的《儿童计划免疫疾病抗体水平与报告接种率比较》一文直言,“由于接种率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对此较为敏感,接种率的报告与调查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专家估计的实际接种率与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常有一定差距。”
基于对这些“现实”的了解,黄建始说,此次全国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公共卫生界所做的造福于民的事”。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麻疹疫情暴发根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