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质量路线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和很多中国企业一样,华为是靠低价赢得市场的。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价格确实是华为的一大优势,是打入陌生市场的敲门砖。
在此次达沃斯论坛,任正非谈及早年创业时卖通信产品,一开始的思路便是“卖便宜点,多卖点”,但全球化推动华为完成了从低价到高价、高质量的转变。
这个转变从欧洲可窥一斑。华为最初进入欧洲市场,面对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等领先设备商的竞争,只能以低价策略突进边缘运营商的边缘业务。可是华为很快发现,欧洲大运营商更看重“品质和服务”。华为将电信运营商称为“T”,大运营商就是大T,围绕大T设置客户中心,内部的研发、不同产品事业部全部打通,以便能给客户提供从基站、网络到终端的全套解决方案。这种一切从客户出发的管理创新,加上SingleRAN等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华为的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几乎所有欧洲主流运营商都将华为纳入合作“白名单”。至此,华为的竞争优势已经转变。到2012年夏天,华为在欧盟遭遇低价倾销指控,任正非通过与欧洲各国政府沟通,最后以涨价方式让欧盟撤销指控。现在,华为在欧洲市场的价格与爱立信相当,略高于阿尔卡特和诺基亚。
这也是顺理成章之举。其时,华为已是与思科、爱立信比肩的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商之一,从技术能力到市场地位都要求华为转轨。任正非提及,2013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罗马尼亚访问,问及华为在欧洲的运营情况,当时他就汇报:华为现在是卖高价。因为卖低价就把西方公司都搞死了。
涨价给华为带来了利润的提升,收入也并未受到冲击。华为的年报显示,2012年到2013年,华为的营业利润从206.58亿元增长到291.28亿元,利润率从9.4% 增至12.2%;与此同时,收入也从2201.98 亿元增至2390.25亿元。
一位爱立信中层对财新记者称,华为的产品性能确实不错,价格也与爱立信不相上下,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很有竞争力。市场普遍认为,现在的华为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在一些稳定的通信设备市场,譬如欧洲基本上是爱立信、华为、诺基亚三足鼎立,低价路线已经不能够为华为带来更大的市场份额扩张,反而会降低华为的利润。
任正非把聚焦视为华为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坦言,华为不需要多元化,只做通信,在这一领域里争取什么都做得比较好、比较先进。
“就像西瓜切成八块,我只要一块。我跟日本的公司说,我绝不会去搞物理的,我就是搞数学逻辑。这样日本的公司就放心了,我不会泄露它们的材料技术,譬如永远不会搞氮化镓。我跟微软也说了,我永远不会搞搜索,微软也就放心了。在国际分工中,我们只做一点点事,以后也只能做一点点事。”任正非在达沃斯论坛上公开表示,这当然也旨在消除市场的担心。
1987年以交换机起家的华为,一直聚焦在通信设备领域,从无线接入到固定接入,从传输网到核心网,从未离开过主航道。目前,在无线设备领域,爱立信、华为处于第一阵营;在IP设备领域,思科、阿尔卡特-朗讯、华为三分天下;在传输设备和固网领域,华为和阿尔卡特-朗讯旗鼓相当。至于华为手机,“是被逼出来的业务,因为当年华为卖3G网络设备,客户要求必须有终端,没有终端就不买华为的3G设备。”任正非说。
2011年初,华为将整个架构调整为运营商业务、企业网业务、消费者业务三大业务线。消费者业务即是手机。华为消费者业务部掌门人余承东在2015年新年致词中透露,2014年,华为消费者业务预计销售收入将超118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0%,华为通过Mate 7、P7等系列机型成功打入中高端手机序列。
这次任正非在达沃斯见中国记者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华为手机路线的看法:手机不能只是走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路线,这条路线有可能摧毁中国20年之后的战略竞争力。
任正非认为,华为的手机质量越来越好,也不缺钱,最根本的问题是不会卖。2014年稍微学会了一点,就多卖了一点。若2015年学会更多,就卖得更多了。“2015年按2014年同样的增速发展,应该问题不大。”
不过,在手机上由低端向高端的转轨并不那么容易,尤其对于华为这样一家从给运营商做定制手机起步的企业。在定制领域,华为内部承认,过去做得还不如中兴。如果让市场人士评价,现在华为手机的市场定位有所提高,但还不够高端。一位国代商中层对财新记者介绍,现在华为手机的均价只有1000元左右,三星手机的均价是2000元-2500元,给国代商的返点都是3%-4%,卖一台三星手机等于卖三台华为手机。
任正非对此也有认识。在达沃斯论坛上,当有记者将华为手机与三星和苹果相比时,他表示,苹果有500亿美元纯利,三星是400多亿美元,而华为手机的销售额才100多亿美元,远远排不上第三。但他坚持产品只有高质高价,赚的钱多了,才能将更多的钱投入到增加土壤肥力的事情上去,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