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频频上头条的消费型无人机迎来了产业春天?

科技 ywz 4688℃ 0评论

45864

近一段时间,国产“无人机”频频亮相,从最高端的军用查打一体机、民用专业机到低端的消费玩具机,如既有带着大钻戒飞临某明星求婚现场助兴的,也有携带高清视频设备坠落在叙利亚战场、白宫草坪等国际政治敏感地域的。

这些长得像大蜘蛛的国产无人机之所以暂时还未引起相关领域内的“威胁论”,完全是因为它们的来路实在太缺乏可以引人遐思的元素———在某宝上花几千人民币就能购得,无需任何权力机构出具证明或审批;而操作它们也同样无需任何技能认证,就能上手玩得像模像样。一言以蔽之,一个人人可以轻松掌控“无人机”的时代已经到来。

“无人机”并非什么新概念产物,但近年来突然如火如荼地在民用市场(更确切地说是消费市场)蔓延开来,是因为其成本和可操作性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使之得以从传统的军事、航测、体育竞技等相对高端的专业领域跨界进入大众消费市场。

和有人操纵的飞机一样,“无人机”在类别上也可分为固定翼机和旋翼类机两大类,当前消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就是属于旋翼类的“多轴飞行器”。“多轴飞行器”是一种依靠多旋翼产生升力并通过调整各轴动力输出进行操控的飞行器。与固定翼飞行器相比,“多轴飞行器”动力效率低下,速度慢、航程短、载量小,所以在军、民用专业领域内,长期被认为不具备实用意义。但其优点也很突出,如飞行稳定性高,且操控极灵活(随处可以起降,可随意悬停)。

“多轴飞行器”的概念诞生很早,但因受制于动力效率低下的天生缺陷而一直远离主流。直到近二十年来民用消费级的大马力微电机、锂电池、无线遥控和视频采集传输技术集体实现了革命性的大突破后,“多轴飞行器”才实现了“咸鱼翻身”,为非专业人士及大众消费市场提供近距离的航拍、遥感、监控乃至小件物流服务。这是“多轴飞行器”能够在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一枝独秀,几近成为消费级无人机代名词的根本原因。

当前典型“多轴飞行器”的载荷在500克以下,续航时间25分钟,遥控距离1千米以内——— 从这套技术指标来看,将其称为“玩具”实不为过。但即便如此,“多轴飞行器”也已经能够完成许多远超越“玩具”功能的生产性工作了,如农牧场巡视、地产行业远程看房、影视创作中的航拍,甚至还可应用于军事上的近距离战场监控(如出现在叙利亚战场上的大疆无人机就担负了这类任务)。从应用产业的角度看,一些当前尚属于通用航空的传统业务市场,如航拍、遥感、探矿等,在未来就很可能被更廉价的民用无人机所抢占。

而从制造产业的角度看,中国“无人机”产业显然正在步入春天。以“多轴飞行器”为代表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其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同类型产品很难在技术指标上拉开大的差距,彼此间的竞争主要是成本比拼。而作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制造业大国,产业配套体系和人工成本双双占优的中国消费级无人机产业,对竞争对手的碾压性优势自然是显而易见的。在今年1月拉斯维加斯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会(CES)上,无人机领域的14家参展商中几乎有一半来自中国!如前述坠毁于叙利亚战场和白宫草坪的无人机,其生产商即是位于深圳的大疆创新。据相关估算,在全球小型无人飞行载具市场中,仅大疆一家即占据了约一半的份额———这一市场的价值约在2.5亿-3亿美元,而年增幅更高达20%,“钱景”极为可观。

但在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产业步入春天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政策法规却也正在蓄势待发,在未来或将成为产业大发展必须跨越的分水岭。

由于此前长期被定义为遥控模型玩具,所以相关机构对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几乎从未实施过有效监管,同时亦缺乏相应的监管依据、手段和责任划分。因而近年来屡次出现了民用无人机侵入军事禁区或民用净空区域事件,甚至如前所述还一度侵入了白宫。由于消费级无人机(特别是动力效率较低的“多轴飞行器”)通常飞行高度都在百米以下,甚至只有二三十米,所以撞击伤人或造成其他地面事故的隐患亦不可小觑–想想看,当你正驾车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驰在高速路上时,一架为亚马逊送快递的无人机恰好砸到挡风玻璃上,会有什么后果?除此之外,由于消费级无人机在购置流程上等同于普通玩具,且平台通用性强,仅需更换不同功能模块就可执行不同任务,因而也存在被用于实施恐怖袭击的风险。

因此素称航空安全体系标杆的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近期就表示,对小型无人机的最终管制规则会在2016年到2019年间出台。而按照FAA现在的要求,除非得到运营许可,无人机用户需要确保他们的飞行器不进入商业空域。但既然连白宫草坪上都能掉落无人机,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近年来,无人机干扰军、民用航空器飞行的案例已发生过多起,尽管截至目前尚未造成过严重事故,但加强监管显然已是刻不容缓。

此外,将无人机从“玩具”变成“生产工具”或“运输载具”,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往往还涉及严肃的法律问题。目前,一些国家已针对无人机的商业运营制定了牌照审批程序。但对于灵活而廉价的无人机,落实监管所需的成本投入和操作难度,显然也是极大的。

总的来说,技术的进步正在引领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以极低廉的成本实现越来越多的功能,整个市场的前景是令人乐观振奋的。但正在酝酿中的安全规则和商业化准入门槛,则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变数———限制有多大,门槛有多高,预计两三年内就会见分晓。作为消费级无人机的主要制造国,中国企业很有必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的功能预研和技术储备。

本文来自《南方都市报》2015年2月11日GC11版,原文标题为《消费型无人机的产业春天与政策门槛》,作者徐旭系资深航空业人士。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频频上头条的消费型无人机迎来了产业春天?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