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马特洛索夫们”是如何做到肉身堵机枪的?

军事 rock 33590℃ 4评论

马特洛索夫像那个时代多数年轻人一样,官方介绍的人生履历只有聊聊几行:

1924年2月5日生于叶卡捷琳诺斯拉夫(今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1943年2月23日牺牲于普斯科夫州切尔努什。年少的他曾在乌里扬诺夫州的保育院学习,7年级毕业后,在乌法劳改营做教养员助理工作。苏德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9月入伍,进入红霍尔姆步兵学校(奥伦堡附近)学习。

1943年1月,学员们被派往加里宁前线。马特洛索夫在以斯大林命名的西伯利亚第91独立志愿旅第2独立步兵营服役,后改序列为加里宁方面军第56近卫军步兵师第254近卫军步兵团。

解冻之后,马特洛索夫入伍前的履历也被人勘误,包括出生地。马特洛索夫并非官方描述的品学兼优、时刻挂念祖国、具有伟大前程的青年,自小丧失双亲的马特洛索夫被当成少年犯被关入内务部设在乌法的某个劳改营。由于苏军在战争中巨大的减员困境,根据1942年7月的第227号令,犯人被提前释放,补充到部队专门组建的惩戒营中服役。马特洛索夫是惩戒营中的一员,而非军校学员。

事实上,马特洛索夫的牺牲日期也不是1943年2月23日,而是2月27日。修改他的牺牲日期,是出于增强纪念意义的考虑,2月23日是红军建军25周年日。

马特洛索夫身上的完人色彩,是宣传机器一层层涂抹上去的。马特洛索夫牺牲后,他对集体农庄、国家五年计划、劳动人民的爱被不断加深,最后,他变成了另一个保尔·柯察金。

对马特洛索夫形象的反复修改,并非单向的添加,因为政治气候也会随时删除不合时宜的内容。马特洛索夫的官方传记作家茹尔巴在1963年版上又做了大幅修改,既有文学技艺上的,也有配合政治气候的。比如,将马特洛索夫冲锋时的口号“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中的斯大林一句删除。

被选择的英雄

无论马特洛索夫是否有舍身堵枪眼的举动,牺牲在敌人机枪前的马特洛索夫都无愧于一个英勇的军人。只是,特定时代的苏联在战争中对英雄的偏好,导致了对马特洛索夫做过度宣传。

俄罗斯军事史学家鲍里斯·索科洛夫,曾对比分析纳粹德国与苏联对英雄宣传的不同偏好。在德国,一致推崇的英雄,全部是飞机、坦克和潜艇部队创造了惊人战绩的王牌精英。这些技术含量极高的英雄,靠的是良好的文化素质、严格的训练、卓越的勇气和冷静沉着的性格。

苏联也在战争中诞生了这样一批王牌精英,虽然战绩无法与德国相比,如王牌飞行员阔日杜布和波克雷什金。但是,马特洛索夫的名声远远压倒了这些卓越的王牌精英。

苏联更偏好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甚至不惜造神,正是基于当时苏军现实的量身打造。苏军始终在质量、训练和素质上处于劣势,但具有数量上的优势,突出宣传牺牲精神,便于抵消训练和质量不足。此外,苏联高层一直偏好将人和装备都视为全面战争中转瞬即逝的消耗品,将数量置于质量之前,故苏军一直需要树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产生的英雄。

这种宣传和偏好,也塑造了典型的苏军士兵命运:战前常备军人组成的部队在战争初期被围歼后,大量文化低、训练差的农村青年被送上前线。在各方面均落后于德军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仅凭热情和原始淳朴的爱国主义感情,在东线规模空前的残酷消耗战中慢慢被消耗掉,少数运气好的人如末代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幸存下来并积累足够的经验,在战场上逐渐成长为最终在各个方面赶超并压垮德军、赢得最终胜利的红军之骨干。在这个吞噬掉一代年轻人生命的淘汰过程中,苏联官方当然只能指望他们在成熟之前,能像马特洛索夫这样尽可能靠战斗意志来弥补经验的不足及专业素质的差距。

在马特洛索夫的神圣光环下,甚至人们根本忘记了其他战友的功勋。当时掩护马特洛索夫的两个射击组,压制了敌人侧翼的火力,打死了数十个德军。这种一味对牺牲勇气的宣扬,多少妨碍了苏军战时的专业化建设,使一些缺乏实战经验、还没学会区分宣传故事与战场实情的军人对军队科学训练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给苏军带来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苏联的强大宣传机器一旦启动,必然大量带来浮夸风的副产品——全军在学习热潮中不甘落后,每个部队都以诞生自己的马特洛索夫为荣。战场上,一个士兵想模仿马特洛索夫,要经过极为艰难的选择,但战友们将一个死者视作马特洛索夫,则是件容易的事。任何一个倒在敌人火力点前的将士,都具备上报为“马特洛索夫”的基本要素。

战争结束后,马特洛索夫的宣传重点,开始转向一个流浪儿如何成为英雄,他的思想源动力是什么?背后的必然性是什么?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作家茹尔巴肩上,茹尔巴用马特洛索夫在牺牲前一刻的想象和回忆完成了这种阐释:

他想起了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平静的、但又幸福的意义的事;他回忆起祖国之美,他和恋人并肩立在山坡上幻想着幸福的生活、幻想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想到斯大林的话,应该准备着为人类的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精力,一切才能,甚至自己的血也一滴一滴地献出来。他想到全国人民在注视和等待自己,他代表了人民和真理,不能辜负人们对一个青年团员的信任……

美丽的国土、健康的人们、壮丽的事业。一个在组织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需要为了集体利益奋不顾身。

——当他在德军机枪前英勇牺牲后,那个广为人知的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就这样诞生了。

而苏联制度模式在世界各地的不断胜利,也让马特洛索夫和其他苏联价值一样被输出到世界各地。追寻马特洛索夫的足迹,用肉体堵枪眼的英雄从此源源不绝。只是,在马特洛索夫的故乡,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对惨烈的卫国战争记忆依旧,但人们推崇的精神和英雄却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马特洛索夫们”是如何做到肉身堵机枪的?

喜欢 (7)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4)个小伙伴在吐槽
  1. 身中11颗重机枪子弹还活着。。。厉害思密达
    匿名2015-02-22 13:53 回复
  2. 苏军一直需要树立人人都容易效仿的、可以批量产生的英雄
    匿名2015-02-23 20:26 回复
  3. mg机枪射速那么快根本堵不住,朝鲜战争时美军机枪射速更快怎么可能不死
    匿名2015-02-28 14:40 回复
    • 北韩你懂的
      匿名2015-02-28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