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在俄爱边境小镇纳尔瓦举行独立日阅兵,美军战车在距离俄罗斯边界仅300码的地方展示军力,此处离圣彼得堡市区仅60英里。
2013年的春天,对分别驻守在欧亚大陆两端的美军士兵而言,真可谓“冰火两重天”。当上万名驻韩、驻日美军与20万韩军热热闹闹大搞军演的时候,驻德美军低调送走了最后一批22辆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冷战时期在富尔达山谷与红军坦克部队针锋相对的王牌军居然“不声不响”撤装了所有重型装甲车辆,是金融危机惹得祸?还是因为“围堵中国”兵力不足而拆东墙补西墙?这个问题还得从冷战之后美国的海外驻军调整计划说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美国开始冷战后的第一轮海外驻军大调整,重点是大幅裁减驻军人数。欧洲驻军从1989年的约326,400人下降到1994年的约159,600人。其中驻德美军由1989年的242,800人下降到1994年的103,200人。亚洲驻军也大幅减少,其中驻日美军由50,800人下降到44,800人,驻韩美军由44,200人下降到36,250人,驻菲美军14,700人全部撤出。美国海外驻军人数从1990年的60.9万骤降到了1995年的23.8万。此后,美国的海外驻军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直至“反恐战争”爆发。
2004年8月,布什总统在辛辛那提发表讲话称,“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防务态势也应该随之改变。”他建议未来10年内从欧洲和亚洲撤出7万驻军,冷战后美国的第二轮海外驻军调整随之开始。但身陷两场战争的美国不断扩大地面部队规模,本土和海外驻军均有明显增长,同时大批驻欧美军被频繁派往伊拉克、阿富汗战场。2003年,54,000名美军被派往伊拉克参战。2006年,有三分之二的驻欧美军参与了这两场战争。庞大的海外驻军调整计划因反恐战争兵力不足而迁延至今。
近年来,奥巴马政府逐步完成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撤军行动,地面部队的裁减势在必行。根据2012年出台的国防战略指导大纲,美军计划将现役陆军人数从2010年的57万人削减到49万人,将海军陆战队从20.2万人削减到18.2万人,以重塑一支“更敏捷、更机动、更灵活”的美军。这也为调整海外军事存在创造了条件。
2012年1月26日,驻欧美军调整计划正式公布:2012、2014财年分别撤销驻德国的第170和第172步兵旅;2017年前裁减1万员额,驻欧美军总人数保持在7万左右;撤销驻德国威斯巴登的第5军司令部;将驻欧陆军司令部从德国的海德尔堡迁往威斯巴登;撤销驻德国斯庞德海姆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81飞行中队;撤销驻意大利阿威安诺空军基地的美空军第603航空控制中队;将驻德国的第173航空旅作战分队迁往意大利的维琴察。
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并非全面收缩,而是将阵地前沿从“老欧洲”推进到“新欧洲”、巴尔干和大中东一线。在调整德国等“老欧洲”盟国基地的同时,美国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等“新欧洲”盟国建立起一批新的军事基地,落实北约东扩的战略成果,进一步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例如,美国已把13个驻德美军基地和设施交还给德国,从德国撤回第1装甲师和第1机步师的大部分部队,驻德美军数量由7.1万人减至约4万人。同时在保加利亚的诺瓦塞罗训练场、贝兹默空军基地以及罗马尼亚的康斯坦察、巴巴达格、费泰什蒂等地建立基地,扩大在东欧和东南欧的军事存在。
冷战后驻欧美军两次调整都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欧洲“前线”不再是德国中部平原,已经向东和向南大幅挺进;威胁已不再来自苏联坦克部队,而是不稳定的巴尔干半岛以及“大中东”暴力政治开始渗入的欧洲地区(黑海、地中海沿岸和土耳其东部边境)。这也是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新欧洲”的中心地带,而这些“新欧洲”国家对美国的支持比法德等传统盟友更坚决,毕竟他们距离敌人更近一些。对美国而言,全球安全防线的调整是否意味着针对“边缘地带”的争夺将更加激烈?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文/胡闻 原载于大公军事2013年4月8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大幅调整海外驻军 欧洲防线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