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SIPRI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已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武器出口国。SIPRI以5年作为调查周期,以消除某一年签署的大订单引发的数据波动。2012年,中国首次步入全球前五大武器出口国之列,此后每年排名前进一步,上升势头不容置疑。赞美的话就不说了,下文仅就中国军火出口面临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中国军火出口主要针对三个亚洲国家,分别是巴基斯坦(41%)、孟加拉和缅甸,仅上述三国就占总出口量的2/3。虽然近五年中国也开始对非洲18个国家出口武器,但订单金额有限,而且近期这些国家也没有财力大幅增加对华军火采购。如果未来5年不能占领有购买力的新市场,仅靠南亚三国是难以维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因此,军火出口集中度太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军工企业对于开拓国际市场是很热心的,毕竟真金白银的利益摆在那里。2009到2013年,中国向35个国家(主要是中低收入国家)供应武器装备,除了信贷支持,技术转让是最主要的卖点,即所谓的“交钥匙”工程,例如土耳其、巴基斯坦、缅甸和印尼等国。按照中国专家的说法,中方不是以军火商的面目出现,而是扶持客户从组装开始逐步具备研发、制造能力,发展起相对独立的国防工业体系,这与西方国家通过技术封锁来限制买方军工产业发展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这与国际市场上常见的技术转让和贸易补偿并无本质区别,毕竟现在早已不是世界革命的年代了,在商言商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军火市场还有个特点,就是在总的军费框架内,主战装备往往是性能优先,这与大家常常提起的武器装备要求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说法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如果不受禁运等政治因素影响,但凡能买的起,主战装备首先得足够先进,可以压制对手,其次才会考虑所谓的性价比问题。例如,运输机可以买二手的,但制空战斗机必须得争取买得起的最先进型号;巡逻舰可以用民船改装,但主力舰不能含糊。
在陆军武器方面,中国的坦克、自行火炮、火箭炮等有着较为巩固的传统市场,但在其他领域仍然是“只闻雷声响,不见雨点来”。换句话说,支持中国军工出口蓬勃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相对低廉,并非是其核心技术。虽然全球十大军火商中无一中国企业,但这并不耽误中国军工企业在国内其他领域风生水起。不过,如果美欧俄出于市场份额的压力而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方面等有所动作,中国军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同样是中国军工需要解决的。
中国军工企业在迈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虽有百花齐放的热闹氛围,但无序竞争和项目杂乱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媒体反复炒作一些很能吸引眼球却并无多大实战价值的“新”装备,将其塑造成中国军工创新的代表,这对树立中国军工的高端形象起不了什么好作用。近几年,中国军工企业参与了一些较大规模的采购竞标,多数并未成功签约,但这也是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正常情况。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往往“不求甚解”,几乎无一例外的将其归咎于美欧“脸厚心黑”,这种消费“爱国主义”的套路在骗得点击的同时也掩盖了真实问题。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拥有独立、完备的军工产业体系,可以大批量生产从步枪到导弹核武器的几乎所有武器装备,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充足的资金使中国成为唯一有潜力与美国比肩的军工生产大国。有如此雄厚的实力还有什么必要文过饰非?在军民融合战略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多的是。
北纬40°作者赐稿 文 | 落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军火出口迎来瓶颈期 恐无力应对美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