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
如果说岛屿争端是中国的重中之重,那么对于俄罗斯来说,今天占有同样地位的问题是乌克兰危机。有意思的是,与俄罗斯对中外岛争的立场相似,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也持模棱两可的立场。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被授予在乌克兰使用武力的权力之后,中国官方代表重申了中国关于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立场,同时声称,中国尊重“乌克兰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尽管这可能显得中国不打算支持俄罗斯在克里米亚的行动,但官方代表还声称:“乌克兰形势演变成今天这样是有原因的。”这可能是为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采取的包括军事干涉在内的行动辩护。考虑到中国为打击恐怖主义和保卫领土完整(特别是就国内的维吾尔人和西藏人问题而论)而引为为豪,其对乌克兰分离主义的中立甚至模棱两可的立场看上去是符合逻辑的。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模棱两可的立场后来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关于克里米亚公决的决议时再次表现出来,当时中国投了弃权票。中国人认为,决议会导致乌克兰局势进一步升级,因此不能投赞成票。中国官方代表坚决反对采取能够导致局势升级的措施,并且明确表示谴责会导致局势复杂化的任何行动。尽管中方没有具体说明他们认为哪些类型的行动能导致局势复杂化,但给人的印象是,这些声明既是针对俄罗斯代表的,也是针对西方代表的。随后在联合国大会表决关于克里米亚全民公决的决议时,中国因同样的原因再次投弃权票。但应该指出的是,与中国对克里米亚全民公决持中立立场不同,中国人很快投票反对针对俄罗斯的任何制裁。
与俄罗斯对中外岛争的立场一样,中国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表明,俄中关系与其战略伙伴关系完全相符。考虑到中国强调在外交政策中奉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方针,以及在国内政治中预防分离主义运动的重要性,显然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角色不是彼此利益范围。中国在联合国投弃权票,持中立立场,与俄中战略伙伴关系并不矛盾。
“倒三角”中的关系
其他研究者认为,俄罗斯与中国之间“权宜的婚姻”基于在国际舞台上相互秘密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方的立场的协议。
这种关系形成于1990年代。当俄罗斯领导人鲍利斯·叶利钦试图与西方“交朋友”并希望消除意识形态障碍后,西方却报之以北约东扩。同时“休克疗法”的失败也导致俄罗斯对外政策在叶利钦时代转向远东邻居。可以说,正是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两个大国开始建立正常的国家间关系。这两个大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每一方都认为对方是自己的战略后方,并支持自己的和平发展。1996年“上海五国”(组织)的成立是叶利钦时代最重要的现象。
冷战之后,国际关系的发展逻辑迫使俄罗斯发展与中国更密切的合作。美国利用俄罗斯的困难努力压缩其在东欧的战略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迫切需要具有足够份量的战略盟友。中国也需要在大国中找到战略盟友,对抗西方在1989年之后对其实施的制裁。这种形势促进了莫斯科与北京之间战略合作的修复,并且是美-俄-中战略三角战略平衡关系形成的原因。
无疑,美国是这个三角形的顶角。此外,受到西方武器禁运的中国开始从俄罗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这对俄罗斯是有利的,因为其经济改革进程需要外部投资。因此为了发展国家,俄罗斯的东亚政策将经济合作置于首位。俄罗斯长期国家利益和在当前世界秩序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是俄中合作的基础。例如,俄罗斯和中国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在北朝鲜、阿富汗、伊朗和其他问题上持协调一致的战略立场。
另一方面,西方分析家认为,俄罗斯作为跨地区大国,一直对中国崛起保持警觉。因为碳氢化合物价格的飙升,俄罗斯经济也迅速增长,这给了莫斯科解决国内问题的可能。在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当政时期,俄罗斯也开始了国家复兴进程。国家领导层还成功地稳定了自己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美国为反恐战争和金融改革所困扰,因此暂停了对俄罗斯利益的进攻。同时,在胡锦涛执政时期,中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成就,到2010年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催生了G2——美中联盟——思想。中国军事实力的迅猛增长也给克里姆林宫留下深刻印象。
结果,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美国为顶角的美-中-俄等腰三角形正在变成俄罗斯在最下边的的倒三角形。对于俄罗斯这个跨地区大国来说,这一形势是不可接受的。
目前俄美竞争是俄罗斯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但俄罗斯还视俄中竞争为其国家安全面临的下一个主要威胁。俄罗斯政治界和学术界对中国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西方研究者认为,俄罗斯和中国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是交叉和矛盾的。2000年后中国的迅速崛起越来越令俄罗斯担心,这使它重新仔细考量其对华政策。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
中国对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看法
西方分析家认为,中国的观点经历了从对俄罗斯“资本主义化”的意识形态担忧及其可能推行反华政策到革命唯心主义(俄中关系中的合作能力被估计过高)的演变。其中,由于俄罗斯对在远东地区铺设石油管道问题上的政策“扭捏作态”,中国认识到俄罗斯在战略上对中国政策是不信任的。在胡锦涛执政之前,中国领导层对自己的国家利益和调整中俄关系的必要性最终采取了经过深思熟虑的正常观点。
中国高度重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在中国的外交战略中,中俄关系仅次于中美合作排第二位。但只有与俄罗斯的关系被赋予“战略伙伴关系”甚至“战略伙伴与协作关系”的地位。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方起主导作用而另一方起支持作用的合作”。例如,在科索沃问题上,俄罗斯起主导作用,而中国暗地里予以支持。而在北朝鲜问题上,中国是主要玩家,俄罗斯提供战略支持。目前阿富汗问题表现得越来越尖锐。中国视阿富汗为经济投资和交通项目的目标,而视俄罗斯为在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军队撤离阿富汗后寻找该国局势稳定方案过程中的主要伙伴。
中国加强了与俄罗斯的关系,以促进相互谅解和战略信任。在政治方面,北京正在对莫斯科——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推行友好和协调的政策。同时,中国在尽其最大可能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利益,这涉及到中亚,并得到上海合作组织的帮助。两国元首定期互访和多边基础上的会晤已经理顺。自1996年到2012年两国总理已经进行了16次会晤。
其次,中国扩大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叶利钦执政时期,俄中贸易额仅为50-80亿美元。在2001年签署睦邻友好条约之后,双方贸易额迅速攀升,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881.6亿美元,而2014年达952.8亿美元。据中国经济发展部统计,中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俄罗斯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经济关系的加强刺激了各种层次的合作和协作,并形成了共同的共同利益观,巩固了中国与俄罗斯的政治联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领土争端检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