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海两岸关系大幅改善,台湾防务战略与战备政策逐渐离开岛内社会的焦点,核电、物价、所得分配、食品安全等议题几乎完全盘据新闻版面,展望可预见的将来,它们也会成为2016年台地方领导人选举的竞选焦点。日前,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提出《坚如磐石2.0版:台湾与“拖延威慑”》报告,抛出台湾上下应该重新正视“国防”的议题。该报告亦值得大陆方面细细揣摩。
该报告声称,尽管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但中国大陆决心统一、而台湾试图维持现状的根本分歧没有改变。微妙的是,20年来,两岸经济实力差距急速扩大,连带使得军事资源投入也日益悬殊,如今大陆军费是台湾的14倍,解放军积累多年的军事现代化成果,已经逐渐压倒台湾原有的防务优势——高素质海空军与海峡天险。
台湾当局也清楚这一趋势,并于2014年推出“坚如磐石”(Hard ROC)的“国防政策”宣示,即面对两岸军事实力反差,台湾将在有限资源内采用“不对称思维”重建军力。但在CSBA看来,台湾迄今的建军战备行为仍是“对称主义”,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台军念念不忘的8艘柴电潜艇与66架F-16C/D战机采购项目。很显然,台军仍致力于获得潜艇、战机等传统武器平台。
2014年9月30日,高雄,台湾海军在二战时期美国建造的“孔雀鱼”级潜艇上行礼致意。台湾正在开展海军现代化计划,除潜艇项目外,还计划购买4艘美制“佩里”级护卫舰,并已下水第一艘自制导弹护卫舰“沱江舰”。
在美国智库看来,眼下台湾防务问题不是当局军费开支是否达到岛内GDP规模的3%,而是要形成真正的“不对称”战备策略,这就是CSBA报告所强调的“坚如磐石2.0版”,即不求战胜,但以拖延来威慑。
四种新战备方针
具体而言,CSBA报告所设想的台湾新战备方针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首先是“游击式”海洋拒止。台湾海军已经承认无法像过去60年那样控制台湾海峡及周边水域,那么CSBA认为台军就应该退而求其次,去寻求“海洋拒止”,让解放军无法自由使用台湾周边水域。
为此,台湾海军可考虑引进以下三类装备。第一,建造约42艘排水量120吨的微型潜艇,在海峡中线以约20海里间隔排列成一道警戒线,除了迎战所遭遇的解放军舰队,更重要的是提供早期预警和目标定位信息,引导在台湾本岛岸基火力进行攻击;第二,筹建机动岸舰导弹部队,构成岸基打击火力核心,这些岸舰导弹发射车普遍单车备弹四枚,型号可考虑美制鱼叉或台湾自制雄风-2反舰导弹。基于解放军最有可能的攻台登陆船队规模(约30艘运载登陆兵的两栖运输船只,外加60艘护航舰艇),台军约需要1200枚机动部署的岸舰导弹;第三,使用智能水雷与无人水下平台(UUV),这些武器可散布在大陆东南沿海对台动武时所需利用的重要航道上,迟滞和困扰解放军行动。
综合来说,相比昂贵且货源可疑的8艘柴电潜艇,这三类装备都在台湾自主研发的能力范围内,且价钱便宜得多(大约可节省15亿美元),是台湾较佳的选择。
其次,由于台湾空军不能保证战区制空权,所以必须改行“游击式”防空策略(Guerrilla Air Defense),不追求击落多少大陆军机,而是努力对解放军构成威胁,使其必须持续分派大量战机从事防空压制。这种方式比较类似越战期间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以及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南联盟对付美军空袭的方法。当年北越平均对美军每89架次空袭飞机才发射一枚地空导弹,但此举却让美军防空压制飞机架次比例从空袭总架次的20%提高到40%,等于让空袭力度降低20%。
为达到目的,台湾要对重要军事设施采取广泛的伪装、隐藏与欺骗(CCD)作业,利用各种干扰装置与电磁信号混淆对手,增加解放军在目标识别与战果评估上的难度,引诱解放军耗费大量出击机群,反复攻击虚假目标和已摧毁目标。
更重要的,台湾必须进一步强化陆基防空力量,除了现有系统的持续更新与机动化改造外,台军可效仿岸舰导弹的模式,将大约12枚美制加强型海麻雀导弹(ESSM)或台湾自制陆基天剑-2导弹,连同所需的火控与发射装备,塞入常见的20英尺商业集装箱中,发射车可融入大量民车当中,化身于无形。比起台湾等待美国允售的66架F-16C/D战斗机,这类机动地空导弹(总数约1800枚)也在台湾自主研发的能力范围内,且价钱便宜得多(大约可节省30亿美元),是台湾较好的选择。
报告存在诸多疑点
纵观“坚如磐石2.0版”的几大主张,都直接牵涉到重大军备投资的抉择,对台湾来说可谓“兹事体大”。先从“游击式”防空来看,该报告的建议倒是挺让台湾当局动心,因为越战的往事或许已经远去,但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经验却不容忽视,在台军看来,解放军目前还未达到当年美军的作战实力,如果当年南联盟成功运用“游击式”防空方式对抗美军,台湾日后也能以这种方式对抗解放军。
不过,海外有分析认为,该报告似乎太乐观了些,毕竟美军在南联盟作战时承受不少道义压力,使其空袭强度自我设限,解放军空袭台湾时未必会手下留情。所以,“游击式”防空恐怕还需要增加一些进攻成分:动用伪装成商业集装箱卡车的机动发射车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台海对面的大陆一线机场,迫使解放军战机从较远的基地起飞,降低其对台空袭的力度。
至于“游击式”海洋拒止,CSBA的建议则有不少疑点。像微型潜艇就存在两大局限:一是侦察搜索能力不足,因为吨位小,微型潜艇无法布置体积较大的声呐,而潜艇注重隐蔽性的特点又使其难以有效使用电子侦察设备,微型潜艇最可靠的传感器只剩下潜望镜,由于视线狭窄且观测距离有限,未必能有效担负报告中所鼓吹的警戒线任务;二是续航力不足,同样因为吨位小,微型潜艇无法长时间海上执勤,频繁换防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监控空当,若在港内待命、当危机升高时才大举出动,构成警戒线,那么警戒线未形成前又如何知晓危机升高呢?
因为类似的理由,该报告建议的智能水雷与无人水下平台也不是理想选择。智能水雷与无人水下平台等小型水下物体确实难以寻找,但问题是如何在需要时部署到位?就算它们的内置电量足够运行半年之久,也无法经年累月地持续在对方港口外站岗放哨。如果要例行性替换或补充电量,不仅工程浩大也所费不赀。若想在冲突升高时才部署,使用工具也是个麻烦——智能水雷与无人水下平台移动缓慢,自力移动就位不太可能;若要使用机舰布放,危机既已升高,这些机舰也难靠近敌港口外的重点航道。
如果从“以小搏大、以弱敌强”的角度切入,游击战确实是台湾最后也是最强的手段,奈何台湾民心士气却是最大的问题。台湾现在虽然不缺“反中”热情,但真要让过惯舒坦日子的民众艰苦抵抗,可又是另一回事了。换个角度想,台湾并未沦落到只能依靠游击战的程度。从1991年海湾战争来看,即使在对手全面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守方进行短距离、小规模的部队集结调动还是可能的,伊拉克正规军在很多场陆上交锋中都能动用数量与美军相当的装甲部队,所以台湾现有的机械化重装部队打反击还是有可能的。况且解放军就算掌握制空权,也不能完全安心地对台湾地面部队实施攻击,而解放军登陆部队就算渡过海峡抢滩,也已在之前的“游击式”海洋拒止作战遭受损失,台军机械化部队所面临的不会是太强的对手。
台湾当然还得在水际滩头进行抵抗,动员后备部队把守全台海岸并在重点区域加强兵力、构筑工事和布雷。接下来,台军要尽可能减少机动的必要,重装部队分北、中、南三大战区,就近部署在登陆可能性最高的地带附近。
综上所述,美国智库的建议和2008年在台湾岛内喧腾一时的“豪猪战略”异曲同工,都是鼓吹台湾用“不对称战略”对抗中国大陆。但就像当年胎死腹中的“豪猪战略”一般,台湾岛内谈论“廉价国防改革”的人很多,但如何付诸实践却无法搭茬儿,这就是为什么台湾当局至今仍热衷于潜艇、战机等“对称性”武器采购。目前来看,台湾已有的战备方向,有着盘根错节的组织利益、人情牵绊与政商关系,这也是许多人不愿面对的真相。
文/黄山伐 香港凤凰周刊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为台“国防改革”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