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断有国际舆论称中国搞“一带一路”,与当年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3月8日,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不是一回事。的确,既古老又年轻的“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谋求与有关国家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坚定立场。不过,谁也不能否认,马歇尔计划是非常成功的计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历史上的成功的计划,对一个当代的正在实施中的规划,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一、对美国来说,马歇尔计划是外交与经济目标并重的计划。马歇尔计划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美国为此还专门成立了经济合作总署,受援的欧洲国家为此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该组织后来演变成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48年7月,美国的经济合作总署在其使命声明中宣称,该组织的宗旨是推进欧洲经济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的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一切看上去都是为了经济合作,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
硬币的另一面是二战结束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反法西斯同盟面临解体,美苏的矛盾日益上升,美国面临如何维系其与西欧国家同盟关系的难题。马歇尔计划的出台,使美国可以运用经济手段,将西欧国家紧密地与美国联系在一起,成为巩固跨大西洋联盟的经济支柱。同时,它还基本切断了西欧国家与苏联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为日后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奠定了基础。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者(国务卿马歇尔)和规划者(助理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乔治·凯南)都来自美国国务院,这也标志着该计划绝不是以经济合作为主要或唯一目的,而是它的外交目的和经济目的占有同等重要地位。
二、对西欧国家来说,马歇尔计划是政治与经济目标并重的计划。二战结束后,欧洲百废待兴。恢复经济、重建家园、改善民生毫无疑问是欧洲各国的重要任务,但这不是它们惟一的首要任务。另一个同等重要并首要的任务,是维持资本主义政权。战后几年持续的寒冬、食品和燃料短缺,使欧洲有数百万贫困人口处于饥饿当中。与此同时,西欧等国的共产党正在充分利用这一形势,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法国共产党一度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希腊的共产党游击队隐然有争权之势,这些共产党组织的背后,又有苏联的鼎力支持。
在战后两极格局悄然浮现的情况下,共产主义势力会不会像潮水一样冲向西欧,在一个又一个国家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当时西欧各国政府非常担心的事。但是,仅靠它们自己的力量去阻止共产党势力的发展,又力不从心,因为它们无法在短期内,向社会投放足够的资金和物资,以平息人民的不满。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拥有强大金融和生产能力的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恰好适应了西欧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需求,在短短几年内就大大改善了受援国在财政、生产、生活、燃料等方面的资源短缺状况,消弥了爆发社会革命的可能性。
三、对美国和西欧来说,马歇尔计划是有安全保障的经济合作计划。马歇尔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涉及大量商品和物资在美国和欧洲港口之间的来往,这就涉及到海上航道的安全保障问题。这当然是由盟军来提供。鉴于盟军主力是美军,因此说到底是美国海军在向马歇尔计划提供安全保障。越强大的国家越支持海上航行自由,越强大的国家越着力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就这一点来说,马歇尔计划是二战结束以来,安全后盾最坚实的经济合作计划。
以上三点表明,马歇尔计划的成功是因为它将外交、政治与经济三要素很好地揉合在一起,既体现了战后初期美国大战略的意图,也适应了当时西欧国家的迫切需要。如果有人只把它看作是美国向欧洲转移战时膨胀起来的过剩产能、转稼战后经济危机的临时性措施,或者是单纯为了挣钱的经济发展计划,那真是在侮辱当时美国战略家的思想与智慧。“一带一路”虽然不是马歇尔计划的中国版本,但的确应当学习后者把外交、政治与经济三要素融为一体的历史经验,开创出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文/徐进 联合早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一带一路”可以从马歇尔计划借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