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为什么说俄罗斯对中国出让战略油气田不靠谱?

经济 rock 9410℃ 1评论

640000
俄罗斯在危局时刻暂时的让步,往往意味着未来更强烈的反弹,而中方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手段。

俄罗斯主管能源事务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2月底在其国内的一个经济论坛上表示,俄罗斯愿意向中国出让战略性油气田的控股权。这一表态立即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俄罗斯的油气对外合作政策可能放宽,而中国将从中获益。

一直以来,全球油气投资界都对俄罗斯既爱又恨——这里资源丰富,投资回报率极高,但投资环境恶劣,法律不完善甚至朝令夕改。主要的国际石油公司(IOC)几乎都因政策变动而栽过跟头,但对新开放的区块又满怀期望。进入俄罗斯上游资源领域是中国石油海外业务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但俄罗斯油气外国投资政策的封闭性和不确定性使这种合作至今难以获得突破,即使在乌克兰危机和俄罗斯遭受制裁的情况下获得进展,未来的合作也注定不会顺利。

控股:模糊的表述

德沃尔科维奇的原话是这样的:“俄罗斯政府暂时没有获得中国投资者获得战略矿产控股权的要求,但我们准备研究这样的提议,除了大陆架。如果有这样的请求,我们将严肃地进行研究,我不认为存在政治上的障碍。”他还表示,“我们准备同中国以均等的条件合作,按照各50%或者49%与51%。中方明白,这样做对我们更合适。”

这番话的涵义有两层,首先,是否获得控制权要中方自己先提出来;其次,对俄罗斯更合适的是保留51%。

随后,俄罗斯自然资源部给出了更为明确的说法。俄罗斯《生意人报》称,自然资源部已经向俄罗斯政府提交了取消外国投资俄罗斯战略矿产的部分限制:外资收购战略性矿产25%以下股份需要特别的许可,收购25%-49%股份需要政府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按照目前的法律,储量超过7000万吨的油田、超过500亿立方米的气田和超过50吨的金矿都属于战略矿产,外资收购10%以上的股份都需要俄罗斯政府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而该委员会的主席是总统普京。

普京2000年担任总统后,俄罗斯政府加强了对战略性油气资源的控制。一方面,政府将此前掌握在“寡头”和私人手中的油气资源重新收归国有,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尤科斯公司被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俄油-Rosneft)收购,而国有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气-Gazprom)兼并了阿布拉莫维奇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以环保、税收和不遵守开发合同等为理由,将萨哈林2号、科维克塔气田等大型项目的控股权乃至整个项目收归国有。到2008年,俄罗斯出台了《外国投资法》,对外资进入俄罗斯战略矿产项目进行了严格控制。

简单地说,俄罗斯政府强力收回油气资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国家最主要财富的支配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控制权。过去几年,油气资源及其出口收入一直占俄罗斯联邦预算的一半以上,不仅成为俄罗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乃至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坚强保障,也是各利益集团之间追逐和争斗的主要目标。

过去十年来,俄罗斯石油开采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并于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的年开采5.25亿吨。不过,虽然用于油气开采的投资从494亿美元(2001-2005)增加到1400亿美元(2006-2010),石油开采的年均增幅却从7.8%降至1.5%,天然气开采的年均增幅从1.9%降至0.2%,成倍的投资并未实现产量的线性增长。老油田的减产和新油田的开发,使俄罗斯为维持产量水平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乌克兰危机导致的西方制裁使俄罗斯油气领域的资金链条断了。

制裁:让步的原因

无论是沙俄、苏联还是现代俄罗斯,都以油气资源丰富而闻名于世。一个多世纪前,俄国就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大产油国的宝座,诺贝尔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俄国的生意足以同美国的洛克菲勒相抗衡。但100年后,标准石油的继承者还有迹可循,诺贝尔兄弟公司的企业却烟消云散。俄国境内的石油资源先是在苏联被国有化,然后在俄罗斯被叶利钦私有化,再被普京收归国有。

苏联解体后,石油工业作为改革的样本被肢解和私有化,国际石油公司也纷纷借政策开放进入俄罗斯上游领域。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克森-美孚的萨哈林1号和壳牌的萨哈林2号,BP将其在俄资产打包,与秋明石油公司合资成立了TNK-BP公司,道达尔、埃尼等公司也在俄罗斯各有斩获。

国际油公司给俄罗斯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俄罗斯人并没有独立开发萨哈林1号和2号项目的能力,诸如大陆架开采技术、开采平台和LNG生产厂,都是由外国公司完成的。但是,俄罗斯政府和国际油公司们的矛盾也在显现。在产品分成合同下,项目成本的增加使俄罗斯政府指责国际油公司无节制地挥霍;项目作业者违反环保、税收和开发协议的情况时有发生;外国公司则抱怨俄罗斯恶劣的投资环境和官僚作风。在俄罗斯商界流行的一句话是“俄罗斯需要外国投资,但不需要外国投资者”,给这种局面做了最好的注脚。

2000年后,随着油价高涨,石油行业获得的巨大利润使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革新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和另一批项目的停滞不前,使俄罗斯政府有了赶走外国投资者的底气和理由。于是,萨哈林1号与中石油签署的天然气合同被废除,俄气获得了萨哈林2号的控股权,BP拥有的科维克塔气田则通过作业公司破产而收归国有。这种局面下,一些外国公司主动或被动地撤离了俄罗斯,另一些则接受让步的条件留了下来,原因只有一个,能够获得的利润高于他们愿意承受的风险。而那些新进入俄罗斯的外国公司,基本上只能获得那些俄罗斯人不能或者不愿开发的油气田,要么是大陆架或者致密油这样需要大规模资金技术投入的项目,要么是小型勘探项目或者已处于开发后期的尾矿。

进入2014年,两件事打破了俄罗斯油气工业前行的既定战略:开发长期前景的油气接替资源,包括北极、大陆架和陆上的难采储量,这些项目都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项目,而且只有在高油价下才有经济效益。

一方面,乌克兰危机、兼并克里米亚使俄罗斯迅速站到了西方的对立面,西方国家一系列的制裁直接指向俄罗斯的软肋,其油气行业失去了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技术装备和资金。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暴跌让俄罗斯在短期内更加无法承受。俄罗斯人喜欢将油价暴跌看做是美国人操纵国际市场的“阴谋论”,认为这是让俄罗斯陷入更深危机的阴险做法。姑且不论其对错,但油价下跌给俄罗斯造成的损失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俄罗斯官方还是民间机构,都一致认为2015年俄经济将陷入衰退,他们的区别只是数字的多少——俄罗斯官方最乐观的评估是下滑3%,而最悲观的预测甚至接近两位数。于是,俄罗斯人再次将向外资开放油气上游领域作为摆脱困局的方法。在与西方交恶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向东看”。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为什么说俄罗斯对中国出让战略油气田不靠谱?

喜欢 (3)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老毛子什么时候靠谱过
    匿名2015-04-19 1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