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各国自发开拓的,受贸易驱动,并没有多少国家层面的推动。现在“海丝”作为国家战略,如何防止“一头热”,即主要是中国在大力推动,而其他涉及的国家则多半冷眼旁观?
葛剑雄:要避免这些情况,就得讲经济效益。比如说现在我们从非洲、南美洲买石油,主要还是通过海运。海运要讲效益,不仅为中国着想,也为对方着想。我们把对方的物资运过来,然后把中国的物资运过去,降低了对方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物价,那么对方也是会欢迎的。这类合作不只是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货运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如果组成一个网络,从中国到外国把货物运去,这个船是空的,到第二、第三个国家,就运上它们的货物,中间连成一个网络,看上去是点对点的,其实也存在多边合作的可能性。
另外还有一个大问题,现在全世界的海运量是供过于求,很多船拉不到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恶性竞争,大家压低运价,最后大家都维持不下去。我们还是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合理的物流方向,防止出现那种情况。今天“海丝”不能只讲政治,一定要遵从经济规律,比如说船不能盲目扩张,大家不要恶性竞争。这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做得到的,需要相互合作,真正做到共同发展。
中国不要标新立异
《南风窗》: “海丝”涉及中国沿海各省,各省反应不太一样。你认为“海丝”对不同省份的意义有何不同?上海已经是境内最重要的港口了,“海丝”对它作用大吗?
葛剑雄: “海丝”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长期工程,我们讲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你看21世纪才刚刚开始。比如港口的建设,也是要有周期的,现在建一个万吨级码头要很多年时间。要形成上海一样大的港口,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正因为这样,现在沿海的省份,它们的积极性很不同。像上海这样规模已经很大了,再扩大就很难,目标应该主要放在提高效益上;福建就有很大的扩展余地,因为改革开放以前,福建作为对台湾的前线,连沿海铁路都没有,但是福建有天然的港口、海湾,良港多,岛屿也多,要发展海运有很大的潜力。另外一方面,福建的经济总体水平也不如上海,“海丝”建设可以成为今后经济的一个支柱,因此福建会比较积极。
各地的参与程度不同很正常,这个比盲目地一哄而起要好,要防止像以前大跃进一样,不管自己的条件,大家都要拼命地干。现在有些地方在盲目地争,说没有把它列进去,实际上不存在列不列进去的问题。比如说福建、上海这些沿海地区,建了港口,港口需要一个腹地啊,你的货从哪里来?实际上江苏、浙江,甚至新疆、甘肃这些地方都是上海的腹地。
《南风窗》: “海丝”在中国的建设主体,除了沿海几个重点省份,还有北到大连、南到三亚的一系列沿海城市。各城市制定计划,对外开展合作,这便涉及城市间竞争的问题,一是向内竞争,向上面要政策、要资金;二是向外竞争,就像以往引进外资的地方竞争一样,不同城市争相出台优惠政策。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葛剑雄:现在中央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要靠政策竞争已经没什么可能了,中央不会像以前一样搞特区,给免税一类的特殊政策。现在是要向市场去竞争,向效益去竞争,向国外去竞争,这个才有出路。对内呢,各地应该是协调多于竞争,比如上海洋山港已经是非常好的深水港了,如果继续开发,就比再搞一个新的港口要好。不同港口有分工,大家发挥长处。比如江苏的如东港,主要是运输油气。另外,今后中国的对外对内输出,可以根据货物的不同性质,用不同的运输方式,比如价格高的,像芯片、高级时装,某些时尚的奢侈品,要赶时间,完全可以空运;有的大众化的普通商品,低价的东西,可以海运;介于中间的,就用火车运。国内各个地方,应该协调多于竞争,竞争也应该是向市场去竞争,要防止恶性竞争。
怎样才能防止各地恶性竞争?以前为什么能够压价,能够恶性竞争?因为回过头来就能向中央要资金,拿中央的免税额。现在这些都要取消了,很多政策都公开了,行政审批也取消了,今后完全依靠市场要素竞争,各地必须理性。以前有的地方搞假出口,利用中央的批文,通过一些政策的优势,给予免税减税,用这些方法竞争,所以大家都要跑到北京去“跑部钱进”,跑部要政策。现在很多审批都取消了,都下放地方了。这些当然还不够。有些贪官,为了一己私利,为了拿回扣,不顾经济规律,不顾纳税人的利益,跟外国人打交道时,为了蝇头小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这些都是我们要防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市场要素起作用。要进一步反腐肃贪,公开信息,防止贪官黑箱操作,国家要让老百姓行使主权。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民众应该有更大的发言权,有更大的监督权,防止出现完全凭借长官意志做的、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历史上没建成海上丝路 搞“一带一路”不要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