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技术评估

军事 rock 7752℃ 1评论

白杨-M

2014年11月1日,俄国军方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成功试射了一枚由地下井发射的“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弹头准确命中位于俄远东堪察加半岛的预定目标,达到了检验该导弹系统的战备能力的目的。

“白杨-M”导弹是俄罗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白杨(北约代号SS-25)”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其发射方式分为公路机动发射和地下井发射两种。它由3个固体推进级、末助推级、再入弹头及整流罩组成。“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弹长22.7米,弹径1.85米,弹体全重47.1吨,弹头重1.2吨,射程超过1万公里,核弹头单弹头TNT当量约55万吨。

“白杨-M”导弹各级发动机的直径均比“白杨”导弹发动机都要大,并采用了能量更高的固体推进剂,其一子级发动机推力向量控制方式,也从“白杨”导弹的燃气舵加上稳定翼,改为柔性摆动喷管,从而使“白杨-M”导弹推进系统的能量,比“白杨”导弹有明显提高,与“白杨”导弹相比,总质量仅增加不到5%,投掷质量却提高了20%。因此,白杨-M导弹具有快速助推能力,使对方难于在助推段难于拦截它。

“白杨-M”导弹弹头是机动弹头还是一般的多弹头,一直是“谜”。俄方公布的信息是最初是单弹头,后来也改成3个分导式多弹头。俄罗斯多次称,“白杨-M”导弹弹头具有机动再入能力或特殊飞行弹道,使对方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难于拦截。根据文献分析,“白杨-M”导弹的机动弹头方案是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核装置的位置,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矩,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采用在大气层外进行目标特征匹配的雷达地图匹配制导技术。可以根据弹头打击区域反导系统防御能力的强弱,预先装定机动程序调整机动范围的大小。弹头最大机动范围是在标准弹道中心直径5公里范围内,可进行纵向机动和侧向机动。当弹头飞行到120千米高度时,雷达天线开始工作,利用打击目标附近(最大距离约100千米)特征显著的地形、地貌实现目标地图匹配。目标匹配完成后,控制系统对弹头进行调姿和位置修正,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此时弹头位于飞行高度约90千米的再入点。弹头再入后可直接飞向目标,也可进行突防机动飞行。不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的命中精度为CEP≤60米,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命中精度为CEP≤100米。

俄罗斯在“白杨-M”导弹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布拉瓦潜射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与“白杨-M”外形相似,只是射程略微降低。俄罗斯在“白杨-M”之后,又发展了装载分导式多弹头(MIRV)的“RS-24(SS-29)”洲际弹道导弹。导弹是三级固体火箭,弹长22.7米,弹径1.85米,弹体全重47.1吨,弹头重1.2吨,射程超过1万公里。采用以惯性制导为主的多种制导技术。可以携带6-10枚当量分别为15-30万吨的分导式多弹头。在俄罗斯学术界,对于是采用机动弹头好,还是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好,一直存在不同看法。主张分导式多弹头的学者认为机动弹头必然增加重量,从而减少可带弹头的数量;由于技术复杂,其可靠性也低,总的突防概率反而不如分导式多弹头。当然也有学者主张把两者结合使用效果可能更佳。目前,俄罗斯不仅部署了“白杨-M”,也部署了“RS-24”。

美国空军声称,根据其对“白杨-M”导弹各次飞行试验的监测,还不能证实“白杨-M”导弹弹头已经进行了机动再入能力或特殊飞行弹道的飞行试验,而美国曾多次进行过各类机动弹头试验,但始终也没有装备。一种说法是由于苏联曾用“撒旦(SS-18)”导弹进行过10次机动弹头的飞行试验,估计“白杨-M”导弹很可能应用的是经过飞行验证的较成熟的技术。其实,作者认为“白杨-M”只是表明它具有发射机动弹头的能力,可以根据任务需求从一般弹头和机动弹头之间换装。

为了突破对方反导防御系统,现代的洲际导弹的弹头都带有多个诱饵(假弹头)、电子干扰装置,并采用防核辐射和防电磁脉冲的弹头增强加固技术。随着反导技术的不断发展,弹道导弹的突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矛”与“盾”的较量则将长期继续下去。

文/黄志澄 来源:作者博客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俄罗斯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技术评估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1)个小伙伴在吐槽
  1. 毛子吹牛逼
    匿名2015-04-29 2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