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的“新丝路”挑战:如何为世界构建新型的双轨结构

经济 rock 10910℃ 0评论

新丝路

中国正推动建立的“新丝路”战略,在建立新型的国际投资和发展格局的同时,也会面对与国内投资不同的新挑战。中国应谨慎用好30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实力、资金和经验,为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作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从海外看,“新丝路”战略是中国面对“新常态”的新经济发展阶段时的国家战略。

“新丝路”战略明确地告诉了西方国家和世界,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和资金强国后的发展途径,是在不挑战现有的世界经济治理格局的同时,开始建立世界的一个新型的双轨结构的另一轨:利用中国的资金和经济实力,帮助新兴国家发展基础设施。

从长期看,新兴国家有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中国有满足这一需求缺口的供给,这是任何力量也挡不住的。

但同时也应看到,“新丝路”战略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多边机构、新的合作尝试,其所要面对的困难比以往任何国际多边机制都要大得多。因此,只有把困难和问题看得更清楚、更仔细,才有可能有充分的对策准备。

建立世界投资发展新轨道

从1980年开始的30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战略是引进外资、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加出口、发展基础设施、增加就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制造业和城市的转移,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在资本输入中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的人均收入进入世界中等收入水平,沿海地区的人均收入进入世界的高等收入水平。中国从沿海地区开始,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GDP年增长速度,逐步从9%下降到7.4%,2015年可能进一步下降到7%左右。中国开始从资本的净输入国,转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在此背景下,“新丝路”战略的目标是在中国未来的资本输出中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促进“一带一路”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国的发展经验、资本、技术等与新兴国家共享。

一方面,“要想富,先修路”,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当地经济,提高当地收入和购买力水平,从而扩大中国产品的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形成效率更高的“新丝路”网络,加快网络中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建立面对21世纪的产业链、供应链,将大大提高中国和“新丝路”地区各国的整体经济效益。

中国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总里程11000公里,占世界一半以上。尽管未来中国还需要继续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但投资空间已越来越小,投资的边际收益已在迅速下降。

同时,东盟十国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等新兴国家,正在面临经济开始起飞阶段的基础设施瓶颈,每年投资缺口几百亿到上千亿美元。中国多余资金的投资方向,从中国转向“新丝路”地区,将有效地提高投资效益。

1980年代,当日本开始成为资本输出国时,一个重要的教训是缺少国家的战略构想,听凭市场的压力和美欧国家的摆布。加上当时大部分新兴国家政治上还不稳定,经济上还没有摆脱贫困陷阱,投资风险太大。这两大原因,造成日本错失良机,对当时的充裕资本低效率使用,包括在90年代对国内基础设施的过分投资,最后造成日本在经济赶超美国成功后停滞了20年。

“新丝路”战略的提出,显示了中国领导层所构想的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既不是经济的断崖式崩溃,也不是日本式的长期停滞,而是力求持续的中低速平稳增长。这再次显示了中国善于学习,善于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的长处。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的“新丝路”挑战:如何为世界构建新型的双轨结构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