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伊斯兰国”扩张策略和动员能力研究

军事 rock 15145℃ 0评论

78-140914154243

【内容提要】 2014年6月以来,“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对中东甚至全球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伊斯兰国”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经营和精心谋划的结果。“伊斯兰国”借助中东变局带来的动荡局势,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了从弱到强的转变。本文从资源动员能力和策略选择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伊斯兰国”迅速崛起的原因。首先,“伊斯兰国”通过招募成员和筹措资金获取了大量资源,大幅提升其实力。其次,“伊斯兰国”确立了严格的组织结构,制定了明确的军事战略、管理战略和宣传策略,进一步提高了其作战能力。尽管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伊斯兰国”的发展势头,但未能彻底摧毁其资源动员和策略选择能力。

近年来,中东恐怖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特点。各种恐怖主义组织活动能力日渐增强,中东恐怖主义呈现强劲反弹的趋势。[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State of Iraq and al-Sham,简称“ISIS”或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下称“伊斯兰国”),它已崛起为全球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恐怖组织。[②]不过,直到2014年6月10日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首府、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Mosul)被占领后,“伊斯兰国”才为世人所知。该组织狂热地攻城掠地,其凶悍的战斗力曾一度使伊拉克安全部队溃不成军。2014年6月29日,该组织宣布建国。虽然中东恐怖主义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但“伊斯兰国”的迅速壮大使那些即使长期关注该地区的人们始料未及。“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突然崛起不仅使伊拉克局势骤然紧张,也为中东安全局势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学术界对“伊斯兰国”的认识比较模糊。鉴于此,本文拟考察“伊斯兰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演变过程,具体考察其招募成员、筹措资金的能力和制定战略战术的能力。本文借鉴社会运动理论的分析方式,认为“伊斯兰国”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其具备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策略选择能力。以往学者们在分析中东恐怖主义产生原因时,多集中于国际体系(中东地区局势、美国的中东政策和反恐政策)和国家层面(该地区各国的宗教冲突、民族矛盾、经济低迷、政治腐败、民生问题等),而较少关注恐怖主义组织自身的发展。结构层次的分析虽为认识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一种视角,但也容易忽视恐怖主义组织自身的能动性。21世纪以来,动荡的中东局势是“伊斯兰国”产生和发展的结构性因素,然而“伊斯兰国”自身的能动性却使其迅速实现了崛起。因此,从资源动员和策略选择两个方面分析“伊斯兰国”崛起的原因,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中东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为遏制和消除恐怖主义提供政策参考。

按照上述思路,文章主要考察“伊斯兰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伊斯兰国”的资源动员能力,包括成员招募、资金获取两个方面的策略;同时对“伊斯兰国”的策略选择能力,包括军事战略、管理战略以及宣传策略加以分析;最后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伊斯兰国”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伊斯兰国”的产生与发展

“伊斯兰国”的发展过程贯穿21世纪初至今的十几年,其产生与发展和中东局势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2014年6月初,攻占摩苏尔标志着“伊斯兰国”的正式崛起,也标志着其作为一支独立的极端力量开始影响中东政局和全球安全。自1999年出现“伊斯兰国”的雏形至今,可大体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依托“基地”组织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发展壮大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99—2003年)

“伊斯兰国”可追溯到1999年约旦人扎卡维(AbuMusab al-Zarqawi)创立的“团结圣战团”(Jamaatal-Tawhid wa’l-Jihad,简称“TWJ”)。[③]该组织信奉马蒂斯(AbuMohammed al-Maqdisi或IsamMohammad Tahir al-Barqawi)[④]的教义,采取暴力方式反对约旦政府和什叶派穆斯林。“团结圣战团”创立时势单力薄,为扩大影响,扎卡维回到阿富汗与“基地”组织开始接触。然而,本·拉登和扎瓦希里(Aimanal-Zawahiri)刻意与扎卡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此背景下,扎卡维在阿富汗西部创立了一所训练营,并建立了黎凡特武装(Jundal-Sham)。2001年塔利班倒台后,扎卡维迫于压力离开阿富汗前往伊拉克,要求加入“基地”组织。在美国入侵阿富汗但尚未入侵伊拉克期间(2001—2003年),扎卡维籍籍无名,为招募“圣战者”和为“团结圣战团”寻找落脚点而游走于伊朗、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叙利亚和伊拉克逊尼派三角地带。[⑤] 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扎卡维将组织更名为“一神教和圣战”(Monotheismand Jamaat al-Tawhid wa’l-Jihad),以此表达对推翻逊尼派萨达姆政权的不满,并开始在伊拉克发动恐怖袭击。2003年8月,他组织发动了对位于巴格达的约旦大使馆、联合国驻伊拉克办事机构总部、纳杰夫(Najaf)的伊玛目阿里清真寺和一个重要的什叶派圣地的袭击活动。[⑥]整体而言,从1999年至2003年,“伊斯兰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力量十分有限。其主要活动区域从约旦到阿富汗再到伊拉克,目标已由推翻约旦政府转变为反对美国。在这一阶段,扎卡维试图借助“基地”组织的力量实现“伊斯兰国”的发展,但由于本·拉登的猜忌,“伊斯兰国”并未成为“基地”组织的正式分支。

(二)依附“基地”组织发展阶段(2004—2006年)

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10月,经过与“基地”组织近八个月的谈判后,扎卡维将“团结圣战团”更名为“伊拉克基地组织”(Al-Qaedain Iraq,简称“AQI”),宣布效忠“基地”组织。这标志着“伊斯兰国”进入了依附“基地”组织发展的阶段。AQI的成员大多是激进的伊拉克人,他们的目标是和“基地”组织一起将美军赶出伊拉克。美国国务院情报和研究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AQI的成员为1 000多人,远低于美国军方估计的2万—3万人。[⑦]尽管成员数量较少,但AQI在这一时期活动频繁。据统计,仅在2007年上半年,AQI发动的袭击事件就占伊拉克境内袭击事件总数的15%。其中,2007年3月AQI制造的伊北部泰勒阿费尔镇卡车炸弹袭击事件共造成150多人死亡,成为自伊拉克战争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单次袭击事件。[⑧]

AQI之所以能实现与“基地”组织的联合,除了共同目标一致外,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对于AQI而言,如何募集更多的资源以维持组织的运作成为关系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扎卡维认为,与“基地”组织联合,有助于AQI招募到更多的人员并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第二,对“基地”组织而言,本·拉登迫于美国的军事压力,希望在躲避美国打击的同时继续领导伊拉克圣战运动以保持其影响力,也试图将“基地”组织打造成伊拉克最活跃的圣战阵线。在此背景下,“基地”组织同意了AQI的加入。由此可见,AQI和“基地”组织的联合是形势使然,两者均认为与对方联合对自己有利,且都想借助对方的力量发展和壮大自己。不过,这种权宜关系维系了不到两年就开始出现裂痕。导致分歧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地”组织并不认同AQI的行动策略。为了尽快扩大影响,AQI经常针对行动目标实施残忍的斩首行为并利用自杀式炸弹袭击什叶派宗教目标、什叶派平民等。尽管这使扎卡维“声名鹊起”,甚至许多外国人也受其“感召”加入AQI;[⑨]但是AQI的行动策略导致“基地”组织对其排斥。2005年,本·拉登和扎瓦希里认为AQI不加区别地袭击穆斯林将削弱“基地”组织的支持基础;同年7月,“基地”组织对AQI的担忧加深,并明确质疑扎卡维的战略。在扎卡维不顾“基地”组织的屡次劝告继续袭击什叶派文化遗址后,其与“基地”组织的关系开始破裂。[⑩]但是,这并未导致双方之间彻底决裂,它们的关系一直维系到2013年年底。

(三)“伊斯兰国”缓慢发展时期(2006—2010年)

从2006年至2011年,在叙利亚出现大规模的民众抗议并引发内战之前,AQI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处于被压制状态。这些因素包括:美国的打击、什叶派的反击、逊尼派伊拉克人的支持减弱和“基地”组织的猜疑等。因此,在此阶段,“伊斯兰国”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为了摆脱被压制的状态,该组织对其武装力量、领导结构和组织目标进行了部分调整。2005年年初,扎卡维将几个团体合并,组建了“圣战军舒拉理事会”(MujahedeenShura Council)。2006年1月,扎卡维又将其他几个伊拉克叛乱派系和AQI合并,建立了“协商委员会”(MajlisShuraal-Mujahedin,简称“MSM”);2006年6月,扎卡维在美军的空袭中被炸死后,MSM选举阿布·阿卜杜拉·拉希德·巴格达迪(AbuAbdullah al-Rashid al Baghdadi)为该组织新的领导者,并选举阿布·阿尤布·马斯里(AbuAyyub al-Masri)为首席伊斯兰法学家。马斯里于2006年10月15日将MSM更名为“伊拉克伊斯兰国”(IslamicState of Iraq,简称“ISI”),其中将“圣战军舒拉理事会”纳入其中。ISI在反对美国的基础上,将其斗争目标扩展至推翻中东地区亲美的“傀儡政权”,并致力于在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地域范围内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11]此时的ISI虽然依旧是“基地”组织的一个分支,但ISI的领土野心日益引起后者的担忧。[12]2006年下半年,随着大多数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接受马利基政府和美国领导的联盟对他们提供的承诺和保护,ISI逐渐失去了逊尼派伊拉克人的支持。实际上,伊拉克逊尼派并不想成为“伊斯兰国”的一部分,他们仅将ISI视为一支平衡政府的力量。[13]虽然ISI进行了各方面的调整,但并未走出低迷状态。不仅如此,在2010年4月马斯里与阿布·阿卜杜拉·拉希德·巴格达迪死后,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中东恐怖主义力量均处于低迷状态。从这一时期开始,知名的恐怖分子阿布·巴卡尔·巴格达迪(AbuBakr al-Baghdadi)被选为ISI新的领导者,他试图通过发动残酷的汽车炸弹和自杀式炸弹袭击等极端方式重振ISI。

(四)“伊斯兰国”发展壮大阶段(2011—2013年)

2011年叙利亚乱局为ISI搭建了施展拳脚的舞台。通过参与叙利亚内战,“伊斯兰国”逐渐摆脱了低迷状态,不断发展壮大。不过,ISI在叙利亚内战初期持观望态度,它将叙利亚内战视为对其以伊拉克为中心的关注焦点的分散,为此甚至阻止其成员参与叙内战。但随着叙内战愈演愈烈并变得更为暴力,ISI最终同意其九名成员在阿卜·默罕默德·戈拉尼(AbuMohammed al-Golani)的领导下赴叙利亚北部参加叙内战以推翻巴沙尔政权,并希望在叙利亚实行政教合一的原教旨主义统治。戈拉尼获得扎瓦希里的支持,包括从巴基斯坦和其他地方抽调人员帮助。这样,戈拉尼到处招兵买马,很快建立了有效的作战力量。叙利亚内战吸引了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战斗人员,其声势掩盖了巴格达迪在伊拉克的活动,削弱了其地区影响力。为此,阿布·巴卡尔·巴格达迪在重新评估其地区影响力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宣布戈拉尼是其下属,并要求戈拉尼领导的“黎凡特人民支持阵线”(Jabhatal-Nusra li Ahl al-Sham或the Support Front for the People of theLevant)与ISI合并。然而,戈拉尼拒绝承认“黎凡特人民支持阵线”是ISI的分支,它只是“基地”组织的分支。这一龃龉持续了数月。最后,扎瓦希里拒绝了ISI与“黎凡特人民支持阵线”的合并,并要求巴格达迪将其活动局限在伊拉克境内,同时委任戈拉尼为“基地”组织在叙利亚的代理人。2013年底,在叙境内活跃的多个极端组织合并为“圣战军”(MujahedeenArmy),它们要求ISI放弃叙利亚的领土并离开叙利亚,[14]2014年2月,扎瓦希里公开表示“基地”组织与“伊斯兰国”没有任何联系,这标志着“伊斯兰国”与“基地”组织关系的彻底破裂。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伊斯兰国”扩张策略和动员能力研究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