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伊斯兰国”的发展成熟阶段(2014年至今)
ISI在叙利亚的长期经营使其实力大增,为其恢复和扩大在伊拉克的影响奠定了基础。参加叙内战期间,阿布·巴卡尔·巴格达迪于2013年将ISI更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即“伊斯兰国”。参加叙内战不久,ISI便成为叙利亚反对派中的一支主导性力量。[15]然而,在“圣战军”的压力下,“伊斯兰国”不得不退出叙内战,并把立足点转向叙利亚和伊拉克边境,后来又深入伊拉克北部。自此之后,“伊斯兰国”开始在伊拉克大肆活动。通过攻城掠地,“伊斯兰国”极大地扩展了其影响。2014年6月29日,巴格达迪自称为哈里发。2014年7月4日在摩苏尔的大清真寺,巴格达迪作为哈里发发表了第一次演说。他表示其是遵循了伊斯兰学者的要求而接受哈里发这一头衔。巴格达迪自称哈里发以及攻占摩苏尔,为“伊斯兰国”带来了一段短暂的招募高潮,同时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8月8日,奥巴马政府宣布对“伊斯兰国”进行空袭;9月11日,奥巴马又宣布组建军事联盟共同打击“伊斯兰国”。自2014年9月以来,在美国领导的军事联盟、中东多个国家的库尔德武装以及伊拉克安全部队的共同打击下,“伊斯兰国”的发展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到2015年年初,“伊斯兰国”已初具国家架构,在其实际控制的省份按国家的方式实行管理。这表明“伊斯兰国”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
“伊斯兰国”从创立至今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依托“基地”组织发展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发展壮大阶段和发展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表明,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为“伊斯兰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伊斯兰国”从与“基地”组织的联合中得到了一定支持(包括物资、人员和影响力),然后又通过参加叙利亚内战得到了人员上的扩充,并使其初步具备了组织、军事、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撤回伊拉克,与伊拉克安全部队对抗的过程中,“伊斯兰国”已发展为一个具有极强进攻能力的极端主义组织。由于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的持续,国际社会与观察者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伊斯兰国”的发展动向。下文将从资源动员能力和策略选择能力的视角,剖析“伊斯兰国”能够实现迅速崛起的原因。
二、“伊斯兰国”的资源动员能力
“伊斯兰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其具备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崛起,首先需要具备人、财、物等资源。资源是进行社会冲突的必要准备,就此而言,资源的集合体是理解“伊斯兰国”崛起的关键。[16]具体而言,“伊斯兰国”在成员招募、资金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确保资源的持续供给,同时实现组织的强劲发展。[17]
第一,成员招募。就成员结构而言,“伊斯兰国”并不是一个本土的恐怖主义组织。其战斗人员主要由国内战斗人员和国外(除伊、叙两国)战斗人员构成。其中“伊斯兰国”的国内战斗人员是其骨干成员,主要来自原“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和车臣伊斯兰武装,同时也吸纳了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圣战者”,这部分人员的数量大约为3000人。[18]不过,“伊斯兰国”的国外战斗人员数量远远高于其国内战斗人员。到2014年底,“伊斯兰国”吸引了80多个国家的外国武装人员为其效力,其中大多数是青年人,有的来自西亚、北非各国,有的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外国战斗人员已经成为“伊斯兰国”战斗人员中的主导力量。关于“伊斯兰国”国外战斗人员的构成,各方统计结果不太一致。美国民间信息机构“搜帆组织”(SoufanGroup)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6月,已进入叙利亚并有可能加入“伊斯兰国”的西方国家参战者大约是3000人,其中法国700人、英国400人、德国270人、澳大利亚和比利时各250人,美国至少有70人。[19]而美国中情局2014年9月的统计显示,“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所能召集的人员在2万—3.1万人之间,超过1.5万外国战斗人员已抵达叙利亚,其中有2000多名来自西方国家。[20]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系的国际激进化和政治暴力研究中心(ICSR)对参与“伊斯兰国”的外国战斗人员进行长时间的跟踪研究后,于2015年1月26日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加入“伊斯兰国”的外国战斗人员总数为20730人,这是自1945年以来极端组织在伊斯兰国家动员的最大规模的人员。其中西欧国家的战斗人员增至4000人,与2013年12月的统计数据相比,增加了一倍。[21]就外国战斗人员地区分布而言,首先是中东地区,它是“伊斯兰国”外国战斗人员最大来源地,总人数达1.1万人。他们或从陆路经埃及抵达约旦和巴勒斯坦,或通过水路从地中海偷渡到达巴勒斯坦,最后进入伊拉克和叙利亚两国。其次是欧洲,大约有4000人。他们通过东南欧国家进入土耳其,然后从土、叙边界进入叙利亚。再次是中亚,中亚五国均有一定数量的人员参加,总人数为1400名左右。他们通过伊朗和阿富汗两国前往伊、叙两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中国参加“伊斯兰国”的人员数量也较多。此外,爱尔兰、瑞士、阿富汗、巴林、科索沃、科威特、马其顿、新西兰、卡塔尔、塞尔维亚、索马里、乌克兰、阿联酋等国也均有人员参加“伊斯兰国”,其中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员数量在100人以下。不过,据伦敦大学的评估,5%—10%(约1 000—2 000人)的外籍战斗人员已经死亡;10%—30%(2 000—6 000人)的人员已离开冲突地区,一部分已经返回各自的国家,还有部分人员暂时逗留在一些中转国。[22]据此可以推测,目前仍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外国战斗人员的实际数量大约为1.2万—1.7万人。可见,如果这些外国战斗人员继续效忠“伊斯兰国”,那么在未来数年内,“伊斯兰国”无疑依然是全球“圣战”运动的主导力量。
如此庞大的战斗人员数量反映了“伊斯兰国”高超的动员能力,其招募成员的方式多种多样。就招募本国战斗人员而言,“伊斯兰国”发现,在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相对于其他宗教派别的信徒更容易被吸纳进该组织。因为逊尼派穆斯林不满马利基政府的政策,将其视为是什叶派对逊尼派的压制。许多逊尼派穆斯林初期反对加入“伊斯兰国”,不过,由于马利基政府压制逊尼派穆斯林的政策一直在持续,逊尼派穆斯林认为“伊斯兰国”是可信任的,这些因素相结合共同驱使越来越多的逊尼派穆斯林参与或支持“伊斯兰国”。此外,劫狱也是“伊斯兰国”招募成员的一种方式。2013年7月21日,“伊斯兰国”同时袭击了巴格达以西和以北的两所监狱,释放了包括“基地”组织成员在内的500多名囚犯;2014年6月11日,“伊斯兰国”攻占提克里特市后也释放了数百名囚犯。这些囚犯或被迫或自愿为“伊斯兰国”作战。
“伊斯兰国”综合运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招募外国战斗人员。一方面,“伊斯兰国”非常善于利用英文社交媒体发布各种宣传材料招聘成员,配备专门的“网络营销”专家。部分欧美人就是通过在线社交网站加入“伊斯兰国”的。占领摩苏尔之后,“伊斯兰国”在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上传视频、发布声明,大力宣扬“伊斯兰国”如何实现建立一个持久哈里发国家的目标。广泛的宣扬让“伊斯兰国”“声名远扬”,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成员。另一方面,“伊斯兰国”在各地设立秘密组织网络,召集并引导外国人员前往伊、叙两国。例如在东南亚,“伊斯兰国”秘密组织的成员为不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新疆极端分子提供伪造证件,以方便甚至带领他们到达土耳其;在中亚,“伊斯兰国”逐渐活跃,不少中亚人或为了“圣战”,或为了谋生等目的加入“伊斯兰国”。不过,多数人是被“伊斯兰国”在当地的招募小组所宣传的意识形态所引诱而加入的。在此背景下,截至2015年1月底,中亚五国参加“伊斯兰国”的人数达1400人。[23]而且,大部分参加“伊斯兰国”的中亚人随组织活动,短期内返回中亚的意愿并不强烈。[24]
第二,资金筹措。“伊斯兰国”需要庞大的经费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按照资金需要的轻重缓急,“伊斯兰国”能够合理安排其资金用途。首先,“伊斯兰国”必须保证战斗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弹药、后勤供应、通信设备和实战培训等所需资金。其次,为战斗人员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尤其对在其控制区内结婚的成员更是一切从优。[25]此外,“伊斯兰国”奖励表现出色的成员、发放薪水、向阵亡成员的家属发放抚恤金等。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和国籍,“伊斯兰国”为3万多名战斗人员每月发放200美元到600美元不等的工资,还为他们提供免费住房。“伊斯兰国”为其成员提供了丰厚的福利,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再次,“伊斯兰国”要为已占领城镇和乡村的民用设施和管理人员支付费用,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在其控制区,“伊斯兰国”为当地民众兴建和改造整套的城乡生活设施。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和战略意义重要的地区,为了达到有效管控这些地区的目的,“伊斯兰国”更是不惜重金投入。除此之外,“伊斯兰国”还为这些地方的管理人员支付管理费用,高级管理人员每月可得到300—2 000美元不等的收入。最后,“伊斯兰国”为能更有效地开展宣传,资助新闻媒体使用高科技为其宣传服务。尽管开销巨大,“伊斯兰国”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富有的恐怖组织。据来自“伊斯兰国”成员住所的一份文档显示,占领摩苏尔之前,“伊斯兰国”拥有大约8.7亿美元的现金和资产。占领摩苏尔后,“伊斯兰国”袭击了摩苏尔的伊拉克中央银行,获得了4亿美元的资金。[26]据伊拉克情报机构估计,“伊斯兰国”约有20亿美元的资产。
“伊斯兰国”的资金来源分为外部支援和内部筹措。过去“伊斯兰国”的大部分资金来自约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政府的支援。伊朗政府也曾通过秘密渠道为AQI提供资金以反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不过,近年来,“伊斯兰国”外部资金的来源已经由上述各国政府逐渐转移到海湾国家的个人和慈善组织。“天课”(Zakat)是穆斯林每年一次的慈善捐款方式,主要扶助对象是贫困的穆斯林群体。然而,出于对“伊斯兰国”的认同与同情,他们将部分捐款用于资助“伊斯兰国”。尽管慈善组织受到当地和国际社会的严格监控,但他们组织隐蔽的人员网络,以支持“圣战”的名义向富人索要捐款。另据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的消息,“伊斯兰国”主动利用海湾国家相对开放的银行系统为其转移资金。当存入这些银行的资金被“伊斯兰国”提走时,银行的监控系统并不会向银行发出警报。“伊斯兰国”正是利用海湾国家银行的系统漏洞,并在这些银行与伊拉克和叙利亚结算业务之际,采取迂回方式取走资金。[27]
尽管如此,“伊斯兰国”的大部分资金仍主要通过内部筹措获得,[28]包括石油收入、犯罪收入和强征强收。首先,石油收入是“伊斯兰国”最主要的收入方式。“伊斯兰国”控制了许多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重要油田,包括60%的叙利亚石油,这为其提供了巨大的石油财富。[29]据估计,叙利亚和伊拉克被占领区的石油产出为每天3万—8万桶,如果以每桶20—50美元的价格出售,“伊斯兰国”每天可获得200万—400万美元的收入。其次,“伊斯兰国”还通过走私、勒索、倒卖文物、绑架等犯罪手段获得部分收入。随着全球油价的下跌,“伊斯兰国”加大了对历史古迹和文物的搜刮,将其走私到文物黑市倒卖,甚至直接与国际军火走私商联系,将文物换成自行火炮、轻重机枪等。联合国报告显示,仅2014年,“伊斯兰国”就通过绑架等方式获取了4500万美元赎金。[30]“伊斯兰国”还洗劫什叶派、基督徒、政府支持者等与“伊斯兰国”对立的个人和团体的财物。再次,强征强收。“伊斯兰国”掠夺杂货铺、工厂和牧场,向大型能源公司、通信公司、水利公司等收取“保护费”。在其所控制的地区,“伊斯兰国”向每个成年男子征收720美元的人头税。另据报道,每辆进入摩苏尔的大卡车必须缴纳400美元,小型货运车100或50美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通过占领主要交通干线来敲诈过往司机。[31]最后,战利品所得。“伊斯兰国”从被控制地区的国营或私营厂矿企业、银行、博物馆等获得大量的文物珠宝以及农田作物和畜牧资源。[32]
根据以上考察可以发现,与其他恐怖主义组织相比,“伊斯兰国”突出的特点是成员较多,资金充裕。这表明“伊斯兰国”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这是“伊斯兰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伊斯兰国”在人员招募和资金筹措方面均有诸多不足之处。在人员招募上,以外国战斗人员为主体的人员构成潜藏着一定风险。各国普遍担心“伊斯兰国”回流人员会对本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也加大了对参加“伊斯兰国”的本国人员的监控和拦截。进入伊、叙两国的外国战斗人员的数量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同时,石油生产设备需要常规的技术维护,且易成为军事联盟的空袭目标。在军事联盟打击和全球油价下跌的背景下,“伊斯兰国”石油收入已经大幅减少。[33]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伊斯兰国”扩张策略和动员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