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实战刀锋:2014年度最大军演背后的改革期待

军事 ywz 12398℃ 0评论

蓝军为什么赢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特约撰稿吴苏琳 刘逢安 李玉明/内蒙古朱日和报道

7场“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演习,红蓝比分1:6。

有人说,“跨越—2014·朱日和”是蓝军“调打”全军;

有人说,这是朝鲜战争之后解放军最难看的战果;

也有人说,演习导演部不公平,偏向蓝军;

还有人说,演习开始就设定了“蓝军必胜红军”的结果。

蓝军部队长夏明龙对此评论微微一笑,这位“中国陆军第一蓝军旅”旅长有太多理由赢得胜利:7支参演部队在这个夏天艰难地各打了一仗,夏明龙的部队却连续打了7仗。而且这还不是它在2014年要执行的全部实战对抗任务。

2013年如此、2012年如此……

解放军参与实战化检验次数最多、实战对抗经验最丰富的部队,能不打胜吗?

“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的战果,正印证了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效果。

看透迷雾

像一个真正的战场,朱日和训练基地弥漫着“战争的迷雾”。

过去搞实战对抗,参演部队的战场信息主要依靠导演部扮演的上级机关提供。“跨越—2014·朱日和”全部由双方自己组织战场侦察,指挥员无法得到过去那样充分的支持。

除了派出侦察兵,红军甚至不能按照惯例提前勘察地形。

总之,从进入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始,他们就进入了真正的陌生地域,只有通过地图和自主侦察了解战场。

于是,在谋划时明知道蓝军会在某个谷地设立埋伏圈,有的部队还是会在战斗中冲进去,遭到全歼。

因为他们不知道:在谷口前的三岔路口中,通向包围圈的道路越走越低而且地形更加平坦,混乱中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走进去。

“熟悉这个环境后才会知道,一定要往上走。”演习红军调理组副组长、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潘凯对本刊记者解释说。

“主场作战”是夏明龙的制胜之道之一,这也被指导组和导演部所公认。

红军如何开进、如何展开、前沿战斗如何发起、纵深如破可能选择的路线……总之红军一切和地形有关的战术选择,夏明龙都了然于胸、信口拈来。

所以,他可以在关键地点埋伏侦察人员。各场“跨越—2014·朱日和”演习中,蓝军的侦察效果都要远好于红军。

蓝军为什么可以有“主场优势”?这是因为“跨越—2014·朱日和”都以红军进攻为设定,蓝军扮演的角色本来在主场。

但这些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在经过了几年、数十场实战对抗之后,夏明龙和他麾下的指挥员们,比其他部队更了解真实的战争。

过去演习,红军战损过高,导演部就会以上级名义对其进行加强。“跨越—2014·朱日和”却需要红蓝双方自己抢救抢修。

虽然从各攻击群到后方有比较完备的保障力量,但很多时候在战斗中后装保障分队除了进行弹药和油料保障外,基本没有其他抢救抢修行动。后方指挥所也没有接到旅指挥所的人和指令、更没有接收到各攻击群人和装备抢修以及人员救护的需求信息。

结果,有的部队战损超过70%,也有的部队未等发起进攻,就已经丧失了进攻能力。

系列演习总导演、朱日和训练基地司令员高继安告诉本刊记者,这就是作战行动和保障行动整体联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指挥员没有把演习当成打仗来锻炼部队的表现。

显然,大多数红军指挥员还停留在过去演习的习惯上:预备队远在几十公里外,却命令10分钟内投入战斗;呼叫空中支援,却没有注意己方仅有的战机正在返航途中……

协同最好

根据演习规则,红蓝双方在申请弹药后必须等保障车辆把弹药清单送到前线,然后导演部才能向实兵对抗系统发放弹药。

唯一打赢的红军旅,主攻营打光弹药后才进行申请,以为可以像过去那样立刻得到补充。结果,他们就趴在蓝军阵地前一动不动地等了半个小时。

多亏已经发起反冲击的蓝军被红军“一弹不发”的行动迷惑了,反而撤回阵地。否则在全部7场演习中,红军就要输个0比7。

如果导演部想让这支红军失败,只需要简单地给蓝军“提个醒”。但是在自主对抗的条件下,决定全由双方指挥员作出,以往演习中“至高无上”的导演部“消失”了。

回忆起这场战斗,潘凯说红军制胜关键就是主攻营的指挥员。

红军占领阵地后,建制已经全部打乱,这个士兵出身的营长开始也非常兴奋,忘记了组织防御。但他很快把身边能找到的红军战士都收拢到一起,临时指定班排长,临机部署防御任务、巩固了阵地,还派出小组扼守住阵地前的关键道路。

凭借这次精彩的防御,这支红军终于以微弱优势赢得战斗。

其实在千分制检验评估系统、卫星定位态势评估系统、CDMA火力打击评估系统等构成的数据化精确化评估体系中,所谓“胜负”并不只依靠最后实兵对抗和实弹检验的结果。

特别是在千分制检验评估系统中,将演习分为3个阶段,对65个要素的6种能力设定了1100多个评估点,精确评估到分秒、动作、单车和小数点。

这样,在复盘检讨时,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红军的“缺点”在哪里。

“红军告负的原因说到底,还是自己实战的底子打得不好。”系列演习副总导演、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杨宝有对本刊总结说。

比如协同问题,蓝军在所有战斗中都显示出极高的协同作战水平。

夏明龙向本刊解释说,开始他的部队做得也不好,协同意识、配合节奏都有很大问题,通过多次实战对抗,“我们发现工作必须做得非常细,从连、排、班到战士,都由旅长、参谋长亲自抓,每次发现问题就立即解决。”

以“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习为例,他的部队两个月就经过了7次高强度的协同作战训练。

即使丧失联络手段,两个隔山相望的蓝军班都可以默契地向山谷里的红军发起致命攻击,“因为一看对方的战术动作,就知道自己的战友要干什么。乃至于牺牲自己,吸引、牵制敌人火力,都是为了一个作战目标。”

但夏明龙也强调,这种协同不是刻板的规矩,还是要结合实战情况。

潘凯印象深刻的是:某支红军旅进攻时,蓝军意外而快速、有序地放弃了前沿战斗,在纵深构设了火力歼击区,而这个环节在红军计划中需要1个小时。

红军没有根据战场情况及时调整:攻击部队提前抵达蓝军主阵地前,后方炮火还在按“前沿战斗1小时”的时间准备。“没有火力掩护,结果被蓝军火力挨个‘点名’,还没发起进攻就没有什么力量了。晚了不行、早了也不行。”潘凯说。

夏明龙说,自己的制胜之道没有“诀窍”,其实都可以复制。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实战刀锋:2014年度最大军演背后的改革期待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