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提高核力量战略预警能力意味着什么?

军事 sean 7807℃ 0评论

国防白皮书是中国国防和安全政策的权威性文件。然而两年前,中国政府发布的上一份国防白皮书中的部分内容曾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文件中没有提到中国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这一长期政策。这使得部分国外专家认为中国这一实施了几十年的政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中国专家后来很快指出,虽然文件中没有包含“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放弃相关承诺。他们表示,自2013年以来,中国国防白皮书的形式已从综合型转为专注于某一特定主题的专题型。2013年国防白皮书侧重于“中国武装力量的多元化运用”这一主题,对中国的核政策着墨不多。

这一解释似乎在2015年5月26日最新发布的2015年国防白皮书中进一步得到了证实。此份国防白皮书也未对中国国防政策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述,而是以“中国的军事战略”作为中心主题。

当然,中国政府也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今年的国防白皮书中重新加入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中国还在这份白皮书中再次重申,其核武器仅限于两个目的,即进行“战略威慑与核反击”。这从根本上排除了对中国将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能,也为中国是否已经改变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争论划上了句号。

如何理解中国的“战略预警能力”

此份白皮书中有关中国核政策的部分,最值得注意的其实并非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的重申,而是中国首次正式提出将“提高战略预警”。

台湾新竹乐山基地的铺路爪雷达设施
台湾新竹乐山基地的铺路爪雷达设施

外界对中国是否会建设核力量战略预警能力的猜测已经存在多年。在中国正式提出这一问题后,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中国所谓的“战略预警能力”究竟指的是什么?其中一种可能的猜测是,中国想要效仿美国和俄罗斯,建立战略导弹预警系统。美国长期拥有卫星监测和陆基雷达系统,可探测和跟踪敌方发射的远程弹道导弹。这一体系使得美国能够对来袭的敌方远程弹道导弹迅速作出反应。例如,美国可以选择在本国的核导弹被摧毁前就发动反击,这一政策也被称为“基于预警的发射”方针。此外,美国也可以选择在敌方导弹落地之前利用自身的导弹防御系统对其进行拦截。

冷战期间,苏联也建立了全方位的预警卫星和地面雷达网络。但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已不再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该系统的运作。目前俄罗斯已没有可使用的预警卫星,仅依靠少数陆基雷达保持有限的预警能力。不过近年来也有迹象表明,俄罗斯正不断恢复其空基和陆基预警体系的建设。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核力量现代化建设在很多方面会参考和借鉴上述两个主要核大国的相关模式。最近的例子包括中国对多弹头分导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及中国对加强海基核力量建设的重视。因此,如果中国真的打算发展战略导弹预警系统也并不奇怪,毕竟美国和俄罗斯早在几十年前就已拥有相关能力。

和平时期 “基于预警的发射”政策伴随着巨大风险

自2004年以来,中国屡次在国防白皮书中提及要提高核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只不过在当时,“快速反应”所代指的含义还不甚明晰,也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希望在遭受首次核打击后立即进行核反击。

此前外界认为,中国一般会在受到首次核打击的数天,或一个星期后才会发起反击——这与美国和俄罗斯所采取的迅速反击政策并不相同。因此当时“快速反应”的提出也可以被解读为中国或将缩短受到核打击和进行核反击之间的时间。今天看来,中国可能希望进一步建立战略性的导弹预警系统,以实现在探测到敌方的导弹来袭后,不等敌方导弹落地就将自己的核导弹发射出去进行反击。

这一做法被称为“基于预警的发射”。那么问题是,中国是否真的会转而采用这一政策呢?“基于预警的发射”可使核武器在被摧毁前就发射出去,从而提高中国核武器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强中国核威慑的可信性。由于美国正不断发展其导弹防御系统并开发可以进行快速全球打击的常规武器,如何维护核武器的生存和反击能力一直是中国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提高核力量战略预警能力意味着什么?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