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提议在中国看来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但在很多美国研究者和决策者看来却是为了维护美国的体系霸主地位和防范来自中国挑战的题中应有之意。不幸的是,种种迹象显示,虽然事情不会走到极端程度,但某些提议已经正在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更值得忧虑的是,这些迹象也许表明,美国的对华大战略正在经历一个大的转向,未来对华制衡和防范的色彩将日渐浓厚。毋庸置疑,这将为两国关系中植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对抗性冲突会更会频繁。
但从很多中国国内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改变“韬光养晦”政策势在必行。长期的“韬晦”,让他们觉得中国已经太憋屈了,国家和国民的尊严也被羞辱太久。例如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当时美国军舰和战机在公海拦截中国货船“银河号”,以怀疑载有化学武器原料为由要求登船检查。双方僵持一个多月,后中方同意在第三方参与下进行检查,结果未查出任何违禁物品。这件事情上,美国公然以世界警察身份在公海侵害中国船只的航行自由,在中国国内引起极大愤慨,中国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连道歉赔偿都要不到。1999年,美国军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后以“地图有错误”推卸责任,中国对此也缺乏应对手段。在南海一带,自2012年中国稍微强硬以前,基本上都是在“受欺负”,中国渔民多年来反复被菲律宾越南等国军舰枪杀、驱赶、囚禁、判刑、没收渔船等,中国在整个国家层面,对此基本是以外交抗议为主,鲜少有以政府军警力量出击保护渔民的行为。就连现在中国备受诟病的岛礁建设,其他国家已经动工建设多年,中国却只是刚刚开始。
但是,中国的决策者必须意识到,就算政策有其调整必要,也必须运筹帷幄,尤其是需要在大局观清晰的前提下多加盘算。最重要的是必须始终考虑美国会如何反应,以及如何应对美国的反应。宏观地讲,虽然很多评论者已经振振有词提出“美国衰落论”,但这最多只是美国在其他国家快速崛起背景下的相对衰落,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本身依然在增长和前进,它的总体政治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资源禀赋、创新能力、规则制定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国际整合能力等,依然远远超出任何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一旦美国对华战略转向,以美国的能力,势必让中国付出重大代价,当然,美国在中国的反“反击”下,也会遭受巨大损失。但是,两国都没有必要让关系发展到这一步。
微观地讲,在高喊宏大口号之余,也必须认真考虑随时可能发生的具体挑战。就以5月发生的美军反潜巡逻机飞越中国控制的南海岛礁上空被中国警告为例,美国已经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的岛礁建设活动,美国国防部长卡特(Ash Carter)就此也反复宣称美军舰机将继续在该海域巡逻。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和参加香格里拉对话会的代表团都予以强硬回击,表示中国不会停止岛礁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关部门就必须认真考虑,如果将来美军舰机进入中国在南海岛礁十二海里后如何应对。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关键在于如果应对不好,会让中国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如果中国对进入其所主张的领海的美国(或任何外国)舰机不加拦截驱赶,那么就等于默认美国对中国相关岛礁主权的否认,在国际法上大大虚弱自己主张的法理基础。但如果中国采取对抗措施,则后果却颇有难料之处。笔者非常坦白地说,中国如果在相关岛礁附近和美国进行一场海战或者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几乎没有胜算。但如果美国把中国逼到墙角,战争就不会局限于南海,在全面战争的局面下中美必然是两败俱伤。
向前看,中美关系如何处理?中国能做些什么以应对新的变局?一种主张是回到“韬光养晦”时代。既然这个政策为中国赢得了超过三十年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为美国对中国发展壮大的容忍甚至鼓励),那么何不一切照旧?坦白的说,已经回不去了。中式“韬光养晦“已经日渐在美国政学界被认为具有战略欺骗性质。中国人说“忍字头上一把刀”,没有理由认为美国人不懂这个道理。美国国防政策顾问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今年出版的《百年马拉松》一书也明确指出,中国对美国有一个长达百年的“战略欺骗”计划。这说法非常夸张,但在美国政策层却颇受认同。再者,既然现行对外政策已经背离了“韬光养晦”这么多,现在再转身回去,或许会更加被认为是毫无诚意的欺骗,反倒会导致两国间信任程度的迅速消融。此外,中国如今国力已然到了这一步,再回到完整的“韬光养晦”局面,已然没有意义。
不再刻意“韬光养晦”,那么也需要摆脱旧式外交姿态下的一些模式和积习,由模糊向透明转换。第一,中国应该把自己的战略目的以明确的语言向美国(整个国际社会)阐述清楚,提出合理要求,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期待和底线。那些含糊的语言如“追求和平发展”、“维护我国的合法正当权益”之类,有时会被认为没有道理也没有诚意而只能喊些空空洞洞的口号。坦诚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并合情合理地认可对方的利益要求,反倒容易增强双方的信任。第二,中国应该更高调和更深入地成为国际体系和国际规则的维护者。现行的国际秩序虽然也有不合理之处,但其基本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自由贸易,并推动国际社会的法治化。这些特点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小国)带来一定的确定性和公平性。如果中国言行一致地表现为体系的维护者,也容易得到列国拥护。第三,中国应该慷慨地承担国际责任,为国际社会(首先为亚洲)提供公共安全和服务产品,为自己的“领袖型国家地位”填充正当性。这不仅包括南海所建岛礁未来的公益用途,还要包括海军舰队在地区的“扶危救难”。比如美国海军,不仅是美国硬实力的体现,还是美国软实力的推广者。仅以亚洲地区而论,凡事大型自然灾害发生之处,不管是印尼海啸还是菲律宾台风灾害,美国航母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提供援助和救死扶伤。未来的中国军队,也应该能做到这一点。
简而言之,未来的中美关系,已经渐渐不会再是“大哥”怀着忐忑不安心情观察“小弟”小心谨慎长大的关系,而应该建立在新的基础上,即以实力互相尊重、以合作互相依存、以担当与责任为国际社会提供服务。
文/王江雨 来源: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后韬光养晦时代的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