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在夕阳的辉映下,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当时正值国庆10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为大庆,将大庆油田作为一份特殊的厚礼献给成立10周年的新中国。
从此,“大庆”——一个源于石油、取之国庆的名字,很快便叫响全国,传扬世界。
这种形式的开篇不像评论文章,倒更像新闻通讯。这样也好,我不妨也踏踏实实地使用若干个“相关链接”——
从1904年到1945年间,旧中国累计生产原油只有278.5万吨,平均年产原油6.7万吨,而此间共进口“洋油”2800万吨,“贫油”和“洋油”的帽子就这样被戴上了。
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崭新的一页,大庆油田的诞生,则使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走进了历史的新纪元。
随着大庆油田的高速度、高水平开发,我国原油产量逐年增长,并迅速实现了质的飞跃。1963年1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至此,中国石油工业彻底甩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全国原油年总产量突破1亿吨,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中国从此开始的改革开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产5000万吨的记录,大庆人奇迹般地保持了27年。
大庆油田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的骄人业绩,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开发西部”战略目标的实施。与大庆的稳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建设的稳固;与大庆高产相对应的,是国家发展的高速度。
还有一组总被提及并逐年增长的数字:大庆开发46年间,累计生产原油18.46亿吨,相当于为全国人民每人生产原油近1.4吨,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逾3000亿元,是国家总投资的60倍。
也许有人会觉得以上的新闻背景有些繁杂和遥远,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资料——
“9月10日,2004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其中,中国纳税500强总排行榜五百家企业纳税合计4977.65亿元,占到当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近五分之一。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以278.90亿元的纳税额第五次荣登榜首。这是继2001年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与中国税务杂志社首次联合推出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以来,纳税百强排行榜的第五次发布。”
我特别注意了与此相关的报道,几乎全都是这般寥寥数语,接下来便不再有什么动静了。于是,我便郁闷地自己设想,仅仅就“中国第一纳税大户”,并是自设榜以来连续5年蝉联榜首这件事而言,主办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搞一个隆重的颁奖大会,所有的媒体都拿出一个大版面或长时段来刊登或播出一个祝贺广告也不为过。可惜,接下来依旧是无字、无影、无声,不如某一演艺明星的某一场演唱会,不如某些网络新贵的某一次休闲作秀,不如某一投资商的某一次“上市重组”,甚至不如某一房地产商的某一处楼盘开张……
是什么令我们对大庆这座中国的“功勋城”如此缺乏热情?是什么令我们对大庆这个共和国的“长子”如此冷漠?是什么让我们对大庆这个中国工业的“龙头老大”如此麻木?此话可能重了些,但这样的一个典型例证无法不让我产生这样一种看法。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日本人为什么没有发现大庆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