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揭秘中国空军版“网络中心战”

军事 rock 12993℃ 0评论

20150916162258_56521

导读:“军事指挥信息系统正逐步由‘以平台为中心’的层次化联网模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网模式’转型,进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蓝羽石:沉浸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里的创新人生

夜已深,灯下的人依然在认真审核着书稿。他是蓝羽石——“空军情报、指挥、控制与通信网络一体化工程”(以下简称空军“四网一体”工程)总设计师。此刻,他不时紧锁眉头,抑或会心微笑,手中的铅笔在书稿上圈点写画,像是在回忆他的过去,也像是在爱抚着自己的孩子,完全沉浸在他所一生挚爱的军事指挥信息系统世界里。

开拓之路,创新涅槃

1978年,蓝羽石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成为挤过千军万马的一代“天之骄子”。从动乱的年代走过,成功进入象牙塔之后,他深感学习机会来之不易。4年的大学生活,他发愤图强,为日后在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科研领域大展宏图打下了坚实基础。走出校园的那一刻,尽管前方有的是来自大城市的诱惑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他还是毅然选择了位于南京郊区的原电子工业部第二十八研究所。因为,在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心中有一个梦,那就是以青春和知识来守护祖国万里长空。

上世纪80年代初,二十八所曾因成功研制以“1125工程”“853工程”为代表的第一代指挥信息系统,开创了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先河。蓝羽石加入的就是这样一支令人骄傲的队伍。1982年以来,他从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做起,逐渐成长为主任设计师,甚至二十八所最年轻的系统总设计师。他这一步一个脚印,有人看到了人生的积累和升华,也有人无法忽视他直面军事指挥信息系统研制的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挑战。

自建国以来,军事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就已经被提升到了战略日程上。尤其到上世纪90年代,以联合作战为主要样式的现代高技术战争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国的军事信息系统,特别是指挥信息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显出“短板”。当时的指挥信息系统由各军(兵)种独立建设,系统间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简称“三互”),难以满足现代联合作战要求。

“作战需求就是军令,也是军工人的神圣使命”,蓝羽石深谙其中大道。1995年,在“C3I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网络系统试验模型研究”课题的支持下,他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以集成代理为核心的异构指挥信息系统集成模型和方法。

设计方案、采购器件、编制软件、调试系统……蓝羽石心中只剩了一个精益求精的信念,为了将研究成果日臻完善,他带领课题组日夜奋战,短短几年时间,就解决了联合作战条件下跨军(兵)种指挥信息系统与武器平台的集成难题,为实现各系统间信息传输的互联互通及业务功能的互操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因为效能优异,该项目成果迅速在全军推广起来,并在2000年应用于某出口型防空自动化系统设计中,解决了我方系统与国外用户已有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时间统一和协同运行等集成问题,赢得了国外用户的好评,拓展了对外军贸市场,为“中国制造”四个闪亮的大字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彼时彼刻,以区域互联为特征的第三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种子也开始萌芽了。

而这仅仅是创新之路的开始。自2004年起,在全军某数据链加改装科研工程中,作为总设计师的蓝羽石,对原集成代理架构的功能和应用模式进行了创新,提出以消息处理器为基础的平台消息处理共性软件和作战应用共性软件为核心的3层架构模型,统一了全军数据链加改装系统和平台的集成应用技术体制,解决了大量异构平台统一加改装的工程难题。该模型推广应用到全军数千个作战系统和平台后,得到了一线作战部队的无数好评。

经过3年的应用实践,2011年12月20日,汪成为、童志鹏、戴浩、张锡祥四位院士在国防科技成果鉴定会上,联名评价该项目,“是我军武器装备由平台中心向网络中心转型的重要标志。首次在不同军(兵)种指控系统、传感器和武器平台之间实现了高速机动网络环境下的互连互通,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在役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揭秘中国空军版“网络中心战”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