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大数据带来大麻烦

科技 sean 8314℃ 0评论

2012年,《纽约时报》曾刊文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这意味着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大数据究竟有多大?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统计图称,互联网上一天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2940亿封邮件,发出200万个帖子,相当于《时代》杂志770年的文字量……

但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普通民众在享受方便和快捷的信息经济的同时,还面临着遭受监控和丧失隐私的危险。近日,塔夫斯大学弗莱彻学院国际商业和金融高级副院长巴斯卡·查克勒佛提(Bhaskar Chakravorti)在《外交事务》网站上,为我们分析了大数据带来的大麻烦。

大数据使生活焕然一新

2007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处罚了三家移动手机运营商,因为它们不能保证客户在拨打911紧急电话时被追踪到地址。敦促美国的电信公司发展定位技术十分困难:每家公司都希望其他机构——包括公共安全机构——率先启动。因此,每家机构都拖延执行这项2005年联邦通讯委员会颁布的命令。

20141172011096750

在那个时期,电信系统不愿发展定位技术实属怪异。“9·11”事件之后,公共通讯安全成为头等大事,科技分析员们大肆炒作定位服务也已有数年之久,市场营销专家极力推崇“个人细分”理念,也就是通过分析客户数据进行个性化销售。2002年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为我们展现了充斥着数据的未来世界。商店只需扫描顾客的视网膜便可定制销售行为。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获取定位信息和个人数据的环境——但是,移动电话运营商在这个难题解决之前并不打算投资。

虽然今天的技术和设备还无法和《少数派报告》里的视网膜扫描系统相提并论,但是也相去不远。移动应用和网站可以为用户寻找饭店、伙伴和最近的加油站——提供这些服务要基于用户个体、既往行为和准确的定位。科技的进步让定位技术几乎无往不利,我们的私人和职业生活都被连接到日益增长的数据网络中。人们可以远程看房,机构可以监督雇员的活动,家庭成员可以互相追踪,智能家居可以测算水电煤的使用量、监控房屋周围的人们,甚至可以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为房屋设定温度。

这些科技并非发达国家所独享。震后的尼泊尔等灾区出现了数个危机应对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信息绘制灾区地图。因为所有的数据都经过收集积累,几乎每个网络或者通讯设备的使用者都会留下信息痕迹。IBM称世界一共创建了2.5万兆字节的数据,其中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内创建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公司针对客户需求开发产品并定价。政府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改善国民生活,譬如爱沙尼亚提供了4000项数据化服务,广泛应用于图书馆或证书颁发服务。

但是,这些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可被用来控制国民,惩罚他们的行为或操纵他们的选择。

反对监控需要更多监管

随着《少数人报告》中的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我们必须思考要如何利用数据。安全技术专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的《数据与巨人:隐形战争——了解你,控制你》(Data and Goliath:The Hidden Battles to Collect Your Data and Control Your World)对此提出了深刻见地。施奈尔是一位忧天的杞人,他的忧虑来自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任何事物都变成了计算机。你的手机是可以打电话的计算机,你的汽车是有轮子和引擎的计算机,你的烤炉是能做意大利面的计算机……”如果以这种视角来看世界,人们只能对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深感忧虑,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记录我们的日常数据。施奈尔称今年在互联网上出现了7600万太字节的数据可供政府和公司使用。施奈尔充分论证了数据的收集如何破坏社会公正,如何将社会推向丧失民主核心价值观的险境。但是施奈尔并没有建议一刀切地舍弃数字化进步,而是认为社会必须在安全、便捷和隐私之中取得平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大数据带来大麻烦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