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苏联解体后苏联海军的命运有三个视角:一是苏联海军是怎样被分割的;二是分割苏联海军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三是作为苏联海军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海军发展趋势如何。本文介绍了独联体国家对前苏联海军瓜分情况,分析了独联体国家在瓜分苏联海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最后对俄罗斯海军的发展战略和趋势作了探讨。
关键词:苏联海军;分割;俄罗斯海军;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D1; 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 (2011) 02-0087-12
俄罗斯是传统的海上强国。自1696年海军组建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18世纪排名世界第三强的沙俄海军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海军已经转变成一种重要的战略力量,一种能对抗海上侵略、完成在世界大洋中进行重大作战和战略使命的力量”[1]。鼎盛时期的苏联海军掌握着越南金兰湾等31个外国海军基地的使用权,力量遍布各大洋,成为唯一能与美海军叫板的海军力量。1991年苏联解体后,由前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独联体,苏联海军成为没有国籍的独联体海军。1992年3月俄罗斯宣布接管苏联海军在其境内的舰队、岸上机构和设施,使其成为俄罗斯联邦海军。从1991年至今近二十年里,这支海军经过了十年的衰退和十年的复兴痛苦而曲折的发 展历程。
一、苏联解体后海军的分割与归属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为打败瑞典创建了海军。前苏联海军是从帝俄时代的旧海军脱胎换骨而来,它的真正崛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斯大林时期,曾经把建立一支远洋海军作为工作重点,并为建造大型舰船作工业基础的准备。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抛弃了斯大林建设远洋海军的计划,开始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政策,主要是发展驱逐舰和潜艇,用于攻击美国的航母。还建造了著名的蚊子级和黄蜂级的导弹艇。因此,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海军只是形成了近海防御力量。50年代末,随着苏美争霸日趋 激烈,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建造大型导弹舰的计划得到批准,苏联海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海军已经成为一支真正的海上劲旅,总兵力达43·3万人,其中舰上人员17·5万人,海军航空兵5·9万人,海军陆战队1·2万人,海岸炮兵和火箭部队8000人,从事各种训练和培养工作的约5·4万人,岸基支援保障人员12·5万人。拥有反潜航空母舰4艘,核动力潜艇155艘,常规动力(柴油机和电力)潜艇200艘,巡洋舰35艘,驱逐舰71艘,护卫舰162艘,小型战斗舰艇1000艘,两栖作战舰艇101艘,辅助船舶390艘,飞机1310架(其中攻击机、战斗机410架)[2]。苏联海军航迹遍布世界各大洋,它可以到世界各海区执行政治和军事任务,可以通过对各国港口访问显示其武力,维护苏联在公海的权利,保护苏联商船和渔船队的利益,对其保护国进行支援和抑制西方的军事行动。这时的“苏联海军已从近海防御兵力稳步发展到一支远洋海军,并强大到在世界各主要海域与美国海军相抗衡”[3]。到1991年,苏联海军总兵力曾高达45万人,拥有弹道导弹潜艇60艘,攻击潜艇221艘,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29艘,护卫舰146艘,其他舰艇(导弹艇、鱼雷艇、登陆艇等) 580艘,作战飞机和作战直升机1666架[4],苏联也因此成为一个真正的海上强国。
1991年12月21日,苏联11个共和国领导人聚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决定共同成立独立联合体,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独联体的诞生,不仅给苏联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且将拥有总兵力399·3万(1990年1月)的苏联军队[5]置于无国籍的境地。当时,在独联体国家之间,围绕着军事问题的纷争尤为激烈。
1991年12月30日,独联体11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明斯克聚会,共同签署了15个文件。其中在建军问题上各方经过激烈争论,最后达成妥协协议,即战略力量将由统一的指挥部指挥,常规力量由各成员国自行决定。其中,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 三国可以组建自己的军队,其他国家同意将常规力量交由统一指挥部指挥。1992年2月14日,独联体11国首脑在明斯克举行第四次首脑会议,就关系重大的军事问题进行讨论,此次会议尽管签署了九项军事协议,但签署国对协议的内容有很大的分歧。在建立常规力量和统一武装力量的问题上,只有俄罗斯等八个国家达成了一致意见,乌克兰、阿塞拜疆、摩尔多瓦三国仍然坚持建立自己的军队。即使那些签署了协议的国家,也并非主张军队长久统一,而只是限定在两年过渡期内。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协议规定,战略力量包括原苏联的战略火箭军、空军、海军、防空军、空降兵、航天部队、核技术部队、战略战役侦查部门和战略力量作战的支援部队[6]。而乌克兰拒不承认对战略力量的这一划分,强调除了战略火箭部队和携带核武器的舰艇、飞机外,包括海军在内的所有部队都不是战略力量,因此,不应该由独联体统一指挥,而应隶属于驻在国。由此可见,明斯克会议实际上从法律上宣布了前苏联武装力量的分裂,也为后来俄乌两国在黑海舰队问题上的争端打下了伏笔。
军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而“独立国家联合体”不是一个国家,所以前苏联海军不 可能以跨国海军的形式长期存在,它最终势必分解成各领海国家所拥有的独立的海军。苏联解体后,海军的归属成了独联体国家最棘手的问题。港口、基地、舰艇都成了各国争夺的目标。
苏联海军有四大舰队,即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此外还有里海区舰队以及印度洋、地中海、南海三支分舰队,分别部署于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库曼、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八个国家的四十余个基地内。按照独联体分割军队的原则,基本上就是以部队所在地分家。由于俄罗斯得到前苏联76%的领土、95%的海岸线,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两支舰队均在俄罗斯境内, 因此,顺理成章地被俄罗斯占有。从50年代到80年代,北方舰队成为苏联最为强大的海军舰队,原苏联海军的三分之二的核潜艇和水面核舰艇都驻扎在北方舰队。无论是苏联时期还是现在,北方舰队的活动范围都涵盖了整个北极圈,北大西洋以及加拿大周围水域。1991年苏联解体前,北方舰队拥有潜艇140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67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253架和战斗直升机83架,两个海军步兵旅,一个岸防步兵师。太平洋舰队是俄罗斯第二大舰队,拥有潜艇98艘(含战略导弹潜艇24艘),主要水面作战舰只63艘,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240架和战斗直升机99架,一个海军步兵师,一个岸防摩步师[7]。在苏联时期,它是太平洋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第七舰队相匹敌的海上力量,在数量上也占绝对优势,被称为“海上巨无霸”。北方舰队归属俄罗斯后,撤消了印度洋、南海分舰队,裁减兵力,汰除装备,并减少出海演习训练,跌入低谷时期[8]。
波罗的海舰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悠久的舰队,曾为俄罗斯立下无数战功。在前苏联时代,虽然波罗的海舰队是四大舰队中舰艇数量和人员最少、实力最薄弱的一支舰队,但在西方国家眼里,无论从兵力还是从舰艇数量性能上来讲,波罗的海舰队已经相当强大了。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宣布独立,但他们并没有“大声”提出分割波罗的海舰队的要求,因而波罗的海舰队全部被俄罗斯联邦接管。舰队虽然顺利到手了,可上述三国却下了逐客令,不管俄罗斯如何软硬兼施,三国坚决不同意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继续使用三国的基地。万般无奈之下,波罗的海舰队于1994年6月被迫从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撤出。这次大搬家的后果对波罗的海舰队来说是灾难性的,舰队损失了30%的机场、65%的船舶修理厂、80%的潜艇驻泊地和一半以上的水面舰艇基地。在“改嫁他人”的众多基地中,有许多对舰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例如爱沙尼亚的塔林是不冻港,港口设备齐全,曾经是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而利耶帕亚是波罗的海舰队最重要的潜艇基地。从军事意义上说,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后,波罗的海舰队原主基地加里宁格勒与巴尔季斯克、喀琅施塔得等基地的水域联系被割断,舰队管理及各种保障问题严重失控,在丢失了加里宁格勒州后,波罗的海舰队被迫整体退缩,以芬兰湾的一个边远角落为基地,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俄罗斯经济严重衰退,舰队所拿到的经费极其有限而且经常拖欠,因此有三分之二的舰艇被迫退出现役,有一半的舰队成员复员回家。可以说在俄四大舰队中,波罗的海舰队损失是最严重的。
剩下来的就是黑海舰队的分割。在这之前,俄罗斯先下手将包括“库兹涅佐夫”号在内的三十多艘大型舰船从黑海舰队调往北方舰队,将其他为数不少的舰船也调往俄罗斯境内的港口,这样前苏联海军80%的实力被俄罗斯占有,在此基础上, 1992年7月组建了俄罗斯海军。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苏联解体与苏联海军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