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抵达预定目的地这件事并没有让张骞获得成就感,反而让他大失所望。在东亚战败遭到淘汰的月氏到了中亚,反而以压倒性的实力称王称霸起来。他们打败了大夏,占领了富饶的河中地区(Sogdiana,今分属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生活富足安定,已经是“此间乐,不思蜀”。早已经过上富足生活的大月氏丧失掉复仇之心,再也不肯回到东亚的草原上和匈奴殊死搏杀。因此,张骞在大月氏和大夏地方逗留了一年,努力地想说服月氏与汉帝国结盟夹攻匈奴,但是始终不得其上层人物的要领,不得已之下只能孤身返回。
与来时相比,张骞回国同样也不是一帆风顺。为了避免被匈奴势力发现,他从南道返回,大体是沿妫水( 阿姆河)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抵达莎车和于阗(今新疆南部的莎车县和和田县),试图从这里越过南山(今新疆阿尔金山)从婼羌(今柴达木盆地一带)回到阳关或玉门关。但是由于当时匈奴势力庞大,控制羌族,使得张骞在婼羌地区再度被匈奴俘虏。又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军臣单于死去,匈奴内乱,张骞方才脱身,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年中返回长安。百人出发的使团,最终能够回到中原的,只有张骞和堂邑父两人而已。
汉帝国对匈奴的包围网
虽然,张骞的第一次出使并没有达成最初的战略目的:与大月氏联盟对抗匈奴。但这趟远征,却对当时实际上处于被匈奴封锁状态的汉帝国来说,有着开天辟地般的意义。在此之前,中原帝国整个在西部的影响力止步于玉门关、临洮一带。在此之外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对此,整个帝国一无所知,完全处于黑暗之中。而张骞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帝国报告了整个西域的情况。直到此时,帝国才了解到在西部还有一个崭新的世界:不仅有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诸国,还有侧面了解到乌孙、奄蔡、条支、安息等国。根据张骞报告,汉帝国不仅了解了这些国家的位置和城市,甚至连人口、兵力和特产都有了初步了解。
对于汉帝国来说,张骞的报告除了让帝国第一次睁开双眼看到外面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惊喜:了解到西域各国的详情之后,汉帝国上层就立即意识到,自己最大对手匈奴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在西域的统治既是其力量的来源,也是它的弱点。西域各国并没有甘心臣服于匈奴的控制之下,彼此之间也有不满和矛盾,匈奴在西域的统制,并不是不可撼动的。如果能利用这些因素,将西域纳入汉帝国的势力,直接就能在战略上形成对匈奴的包围圈。正如张骞自己所建议和西域大国乌孙结盟:“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则是断匈奴右臂也……”。而这个“斩断右臂”也被汉帝国决策层采纳,成为对匈战争中一项既定国策。从此开始,汉帝国除了直接和匈奴面对面决战之外,还积极向西域发展,将自己的影响力拓展进了西域。
凭借着对西域情况的了解,张骞直接参与了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和四月的对匈作战。这两次作战汉军统帅为卫青,张骞作为校尉协助,由于其曾被困匈奴十余年,熟知地形,“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战后被封为博望侯。两年后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降汉,战略要地河西走廊被汉帝国完全控制,匈奴直接的军事压力减轻,而通往西域的门户也第一次向汉帝国完全敞开了。汉武帝立即着手推进西域攻略,再度派遣张骞率领300人、马600匹、牛羊金帛无数,浩浩荡荡地出使西域乌孙,希望能和乌孙结盟。虽然由于乌孙内部动荡的因素,最终使得张骞的使命没有达成,但张骞派遣自己的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抒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将汉帝国的影响传播到了中亚各地。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乌孙国配备翻译、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并且派出了回访的十余名使者——这是第一次西域国家对中原的官方访问。这些使者见识到了汉朝的强大,在回国之后向乌孙王做了详细的报告,最终让乌孙下定决心和汉帝国结盟——张骞倡导的“斩断右臂”和对匈奴包围网,最终得以成型。但收效却要到等几十年以后的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祁连将军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军15万北伐匈奴,而乌孙也出骑兵5万从西方攻击,在两路夹击之下,匈奴大败,日渐衰耗,最终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