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凿空的巨大影响
张骞的远征,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习惯称为凿空,在世界史中,也算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尤其是他的第二次出使,不仅有着直接的战略目的:为对抗匈奴与乌孙结盟,另一方面更有向西域各国宣扬软实力,让汉帝国的影响力扩展到西域的因素存在。这一点从汉武帝大手笔提供人力物力,并且直接给张骞安排了许多副使,让他们在西域广泛地出访等诸多事实中,就能了解汉帝国对此次出使的深意。事实上这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出使之后,几年之内,西域各国的使者,就络绎不绝地抵达长安。而从长安通往西域,再从西域辗转到西方的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也在这种来往交流中逐渐形成。
《封“狼居胥”》油画,田崴作,纵225厘米,横450厘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霍去病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肯特山),举行祭天仪式。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率军一路追至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在中国向西方输出的诸多物品中,丝绸是毫无争议最具有影响力的商品。但这并不是全部,通过这条丝绸之路,中国许多技术和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西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农耕技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汉帝国具有相当高的农业生产水平,随着汉军在鄯善、尉犁、乌孙、车师等地屯田,大量的农具(如锄、犁)和引水浇灌技术被传播到西域,在当地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制陶、冶金技术也是从中原传到了西域,这点在墓葬考古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冶金,在张骞同西域之前的墓葬中,人们只能发现少量的铜制品,但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具有内地特色的金属制品。在尼雅、库车、洛浦等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古代冶铁、冶铜的遗迹。在这些遗迹中,生产工具和产品都带有强烈的内地特点,足以证明内地对其的影响。
对于汉帝国而言,在与西域的交流中,最先传入内地就是农作物和良马。西域的大宛和乌孙两国都盛产良马,对于正处于对匈战争中的汉帝国来,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来自西域的良马。在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打通之后,汉帝国获得了大量乌孙和大宛马,大大地加强了汉帝国的军事实力。到了后期,为了获得传说中的“汗血宝马”,汉帝国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汉帝国对西域农产品的兴趣几乎是天生的。葡萄、苜蓿、石榴、芫荽、蚕豆、大蒜等等农产品,都是从西域获得的。在许多古人的记载中(任昉《述异记》、张华《博物志》、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都号称是张骞从西域带过来的。不过,更符合逻辑的解释是,这些都是在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自然而然地传播过来的。
除了这些实物的交流之外,中国和西域还有相当的文化交流。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将一批歌舞杂技艺人和音乐“摩诃兜勒”、乐器“横吹”带回长安。起源于龟兹的乐器琵琶、胡笳,也是在这个时候传入到了内地,对中国的音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杂技和魔术,也是在这个时候,随着文化交流从西域传入内地。
文/李思达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