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二十世纪东亚的博弈——日本与苏联

军事 sean 60811℃ 0评论

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

这个体系开始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开始介入了海外殖民事业,而他们对自由贸易的欲望不如英国。首先,最严重破坏的就是法国,它把本国的吏治国家传统带到了非洲阿尔及利亚、尼罗河上游和其他地方,它要求直接占领海外的领土,在这些国家内推行法国式的官僚制度,给阿尔及利亚的每一个村落都配上法国的警察,让阿尔及利亚每个孩童都学会讲法语。不用说,这种统治方式是很昂贵的,官僚机构是最贵不过的事情,你要在殖民地建立跟本国一样的官僚机构,那是非常靡费的事情。英国人控制的印度这个相当于大清帝国全部领土的地方,它有多少军队呢?六万军队。英印帝国的六万军队控制着北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印度洋这块巨大的、拥有三亿多人口的这个土地。而且这六万人中还有一多半是廓尔喀人和本地的土著部队。英国人参加八国联军到北京的时候,号称是英国军队,其实来的只有几个军官,绝大多数士兵都是在威海卫招募的山东人。英国军官把他们训练出来以后,然后带着他们到天津,然后带着他们一路杀进北京,然后这就算是英国人的军队了。这就是英国人搞的那种极端省钱的殖民主义,如果它还能算殖民主义的话。其实这种东西与其叫“殖民主义”,不如叫做“自由贸易的监督体系”比较合适。

但是英国人最后还是不得不扩大他的殖民地,主要是因为法国、德国和其他人也加进来了。他们直截了当的,就是不守英国人定下的这个规矩,他们想要直接统治。他们如果征服了一块土地,把它变成殖民地以后,那么就要在这块土地上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通过贸易保护,高关税政策,把英国货物排斥在外,征收到的税收,养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器。这种殖民的模式,按照英国人的看法:第一,它是武断专横的,损害了各殖民地的原有习俗。英国人在香港和上海,他都是不破坏本地的习俗的,英国人按照英国人自己的法律干,华人要娶小老婆你照样娶,要缠足照样缠。中华民国废除缠足多年以后,威海卫的妇女照样缠足,因为英国人不会强力干涉他。无论是强迫你缠足还是强迫你不缠足,这都是违反英国人对自由的理解的。像大清帝国那样强迫你留辫子,否则砍你头,这是违反普通法规定的自由的;但是像中华民国那样,派警察去非要剪掉你的辫子不可,你不剪辫子就抓进派出所,这同样也是违反英国的制度的。英国的制度就是什么也不管,你爱咋咋的,爱缠足缠足,爱留辫子留辫子,爱剪辫子随你,爱胖子也随你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对英国人来说,一方面是他们的法律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成本最低。但是法国人的做法,他就要教你们统统学法语,学启蒙运动的理念,把你们统统变成法国人。这种层面是非常高的。从英国人的角度看,最好是各国都不搞殖民地,只搞自由贸易,搞自由贸易是对英国人最有利的。英国人不用占领大清就能得到大清的自由贸易。

但是如果各国各占一块土地,把大清给挖空了的话,那么英国人即使分到最大一份,他其实比占有全部自由贸易还是吃亏。因为谁都不分殖民地的时候,等于是全世界都是英国的自由贸易区。如果列强瓜分了殖民地,即使有一半或者是40%的殖民地归了大英帝国,实际上大英帝国所占的份额由原来的将近百分之百,也就降到了现在的40%、50%了,19世纪末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大英帝国在其他后进国家的驱迫之下,很不情愿地直接占领了殖民地。这对他是双重损失:一方面,他扩大了殖民地占有区,也就增加了行政费用,这是他不高兴支付的;另一方面,别人占领了殖民地使他本来可以利用的自由贸易区缩小了,这意味着维也纳体系确定的国际体系日趋衰落。

英国人应对的方法不是直接反对,而是跟后进的各列强搞协商。第一个协商其实是体现在美洲,就是门罗主义。美国人对美洲的政策就是,坚决反对欧洲列强干涉南美各个弱小的共和国。这种政策,其实美国当时的实力不足以支持这一点,能够实现还是英国暗中支持。在英国人看来,他本来就不打算兼并南美的任何领土,所以美国人禁止欧洲列强进入南美对它没有损害。同时美国人又没有禁止它搞贸易,实际上是在帮他的忙。由美国人出一个头,其他国家,像法国这样有领土野心的国家进不来了,但是大家搞自由贸易还是照样搞。而只要搞自由贸易,总是对英国人是有利的。

1904年的诚信协议(Entente Cordiale)(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摩洛哥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是跟法国人签署的,主要就是解决了尼罗河上游和非洲的长期争议。1907年的英俄协约(将波斯划分成南部的英国势力范围、北部的俄国势力范围和中部的缓冲地带)则是解决了著名的大禁忌问题,就是俄罗斯向中亚的推进对英印帝国造成了威胁,这个威胁就涉及到西藏和新疆的问题。英国对西藏和新疆的干涉也是保护性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在这些地方树立缓冲国阻止俄国南下,如果大清能够封闭这些地方,他也其实并不想要这些领土。在远东地区,他采取了同样的代理人政策。甲午以前,他选择的主要代理人是李鸿章。他希望李鸿章像南美的巴西帝国或者中东的奥斯曼帝国一样,能够替英国人阻止俄国南下,同时能够维护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利益。但是甲午一战证明大清帝国完全不中用。战争以前英国支持袁世凯和李鸿章把俄国人赶出朝鲜的扩张性政策,反对美国人维护朝鲜独立的企图;战争一结束他已经看清楚大清帝国是扶不起的阿斗了,唯一能够阻止俄国南下、充当东亚代理人的角色,就是原来很不起眼的日本。于是甲午战争产生了第一次英日同盟(1902年签订。针对俄国的扩张,双方承认清国和朝鲜的独立,倘使双方在清国和朝鲜的利益因别国侵略或内部骚乱造成损失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缔结国的一方如与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国家作战时,另一方应给与军事援助)。

大英帝国改变了他代理人的选择,于是大清的国际地位从此就急剧下降了,本来它像奥斯曼帝国一样,只要做英国的代理人,那么英国会极力维持你的领土完整的。今后就没有这个必要了。随着英国在世界上采取集中精力保卫北海的政策,在全世界采取后退政策,大家要明白,远东只是世界体系一个不太重要的部分,它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不仅不如欧洲,而且比起中东还要更次要一点,只是比非洲要稍微强一点。所以英国人第二次(1905年签订,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并规定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即应提供军事援助)和第三次英日同盟(巩固和维持东亚与印度地区的总体和平局势;维护清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保列强在清国享有工商业机会均等原则,保护列强在清帝国的共同利益;维护缔约国在东亚和印度地区的领土权利,保卫缔约国在上述地区的特殊利益)签署的时间都要比它在欧洲签署的时间要晚。1911年,第三次英日同盟奠定了20世纪初叶的远东体系,它实际上的意思就是:英国人授予日本在远东的行动自由,希望日本能代替他担负起维持远东秩序的任务。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二十世纪东亚的博弈——日本与苏联

喜欢 (2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