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任务,在美洲,他等于是交付给了美国;在西非交付给了法国;在中东地区则交给了俄国。这四个基本协约,就是:第一,门罗主义;第二,英法协约;第三,英俄协约;第四,英日同盟。等于是大英帝国作为总公司的老板,在年老力衰的情况下,决定进入一个半退休状态,在半退休以前,他把他原先的四个分公司分给了四个比较信得过的好朋友,美洲归美国管,非洲归法国管,中东则交给俄国,远东交给日本。在这个规划当中,奥斯曼帝国和大清帝国都做了牺牲品,这是他们后来遭到历史厄运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代表国际体系的最后解体。我们可以看出,英国签署的那四个分公司协议,漏了一个最主要的新兴强国就是德国,这四个协议签署,德国就已经变成釜底游鱼了,它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冲不出去。之所以是这样,是英国人在战前对各国做了一系列判断,它判断法国人和俄国人以及其他列强的要求是具体而有限的,只有德国人希望推翻整个国际体系。别人都是因为具体要点好处,比如说,法国人也无非就是要摩洛哥或者要苏丹的土地,那么我们分一下,分一部分给你,分一部分给我就解决了。俄国人也无非是要中亚的政权,那我划一条边境,规定阿富汗以北归俄国,阿富汗以南归英国也就可以解决了。日本人他的要求是没有超出远东范围的,这个更好解决。美国人也不可能在美洲和太平洋以外发生作用。唯一问题是德国。德国如果是要求刚果的领土或者其他什么地方领土,英国人是很愿意给它的,愿意把英国自己和葡萄牙一些用不着的殖民地划给它,但是德国人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改变霸权的秩序。这一点特别要在海上跟英国争霸,这是英国不能容忍的。因此早在大战以前英国已经做好了全球布局。而德国知道自己是在被包围的状态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他首先采取了犯规的措施。
(二)一战与俄国十月革命
列宁的想法是把俄罗斯作为导火索来用,引起全世界的革命。他在欧洲遭到彻底的挫败,这时候不得不把重点转向远东。
20世纪的革命化,从根本上讲有一个纵火者,这个纵火者是威廉皇帝的第二帝国。19世纪维也纳体系所确定的列强外交是一种绅士的外交。绅士外交顾名思义,大家都要像宋襄公那样行事,大家谁也不能把事情做绝,虽然总是有胜有败,但是胜利者是要点到为止,不能斩尽杀绝的,不能采取太下作、太阴暗的做法。比如说,德国打败了法国,割地赔款是可以的,但是我不能支持你们本国的巴黎公社起来推翻你们本国的政府。这样一开始,事情就乱了。因为我可以支持你本国的叛党,那么你也可以支持我本国的叛党,我也有社会民主党人。大家一起搞起来,那么正规战争和秘密颠覆的区别就要完全消失了,各国没有必要再去派军队上战场打仗了,我可以派秘密情报组织在你们国内搞第五纵队,用第五纵队来颠覆你。这种做法在19世纪外交中间是极不体面,是基本上没有人会采用的。
第一次开始采用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基本上是在全世界的封锁之下,进入一种快要民穷财尽的情况下,于是他做出了以前列强谁都不肯做、为体面人所不为的行动:支持俄国和伊斯兰世界的颠覆分子,来颠覆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他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穆斯林当中扶持代理人,展开了以反帝反殖为主的殖民革命外交。这个政策后来被希特勒所继承了。现在的比如说阿尔及利亚共和国开国之父本•贝拉(1918-2012)、巴解组织的第一批反对犹太人的巴勒斯坦的伊斯兰教党,最初的资助者就是德国人。在以前,任何列强相互冲突的时候都不会采取这种做法。同时,1916年以后,支持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瓦解沙皇俄国军心、从内部破坏俄国战争努力的也是参谋本部。列宁是坐着德国参谋本部的列车,穿过敌国领土,回到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的革命,靠的是德皇和总参谋部给的钱。这些文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落到了英国人手里面,不知为什么英国人直到冷战以后才公布(如今可以查到的证据包括:瑞典、瑞士和英国的安全机关档案,普鲁士警察机关的文献,德国外交部和俄国档案中的备忘录,瑞士银行的流水帐单,还有当时驻节俄国的欧洲外交人员留下的日记和笔录材料。证据显示,德国直到1917年年底至少为列宁支出了两千六百万马克,相当于今天约七千五百万欧元)。
临时政府在七、八月份之间,大致上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对托洛茨基提出起诉,列宁也不得不逃到芬兰边境上。但是这时又发生了科尔尼洛夫(1870-1918,俄国将领。一战中表现突出,1917年,七月事变后被任命为俄军最高统帅,随后又因与临时政府产生矛盾而被撤职关押。9月,支持他的军队向彼得格勒推进,同时向克伦斯基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临时政府成员全体辞职。克伦斯基手下无兵可用,只得向布尔什维克求援)叛变,于是克伦斯基又觉得需要依靠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来对付军队。于是他把托洛茨基重新放回来,依靠赤卫队去对付军队。这个决定毁了他自己。军队一旦进入托洛茨基手里面,他是再也不会交出来。下一步就是红色的水兵进攻东宫,临时政府彻底倒台。布尔什维克在掌握政权的初期,因为它没有财源和兵源,它所依赖的就是逃兵政策。也就是说,因为其他的政党都希望遵守对协约国的约定,把战争打到底;只有布尔什维克十分愿意结束战争:一方面让德国人高兴,另一方面又让它的主要支持者——就是害怕继续作战的前线士兵感到满意。这些前线士兵,很愿意回国去杀光那些强迫他们作战的军官和资产阶级,而不愿意面临德国的优势火力。这也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就当时兴登堡(1847-1934,德国元帅,魏玛共和国总统)和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领,总体战理论的设计者)的估计,大概是,德国人的一个师,可以打俄国人一个集团军。俄国人用劣质的步枪和武器,驱使为数众多、出身贫困的农民士兵越过壕沟去冲锋,跟送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德国人靠着他们的优势武器,在射程之外把他们成批成批地扫倒。实际上俄国士兵根本就没有获得杀伤德国人的机会就彻底完蛋了,战争已经变成一种跟单方面屠杀差不多的情况。所以这些士兵可想而知非常痛恨送他们去死的本国统治者,觉得回国杀了这些人比起攻击根本无法打败的德国人还要容易一点。
布尔什维克依靠这些人解散了临时政府和立宪会议(1918年1月5日,立宪会议在彼得格勒的塔里达宫开幕,当列宁确信会议的选举结果对他的党不利时,立即让等候在会场外的士兵驱散了代表,并对会场外立宪会议的民众开枪镇压),依靠德国的钱和武器支持,打败了零零散散的志愿军。这些志愿军主要是依靠南方高加索乌克兰地区没有被杀绝的士官绅和资产阶级组织起来的。他们的主要武力是骑兵,依靠的武器还是沙皇时代留下来的那些武器,因为俄国基本上是没有军工生产能力的。在这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军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是非常相似的——基本上是支送死的军队。布尔什维克占有了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所有的军事资源,又得到德国军事援助,而白军基本上是只有沙皇时代留下来的老式步枪,他们最依靠的其实是骑兵和马刀。所以俄国内战经常出现的情况,拼刺刀的情况比拼火力还要多一些。而且白军是处在完全没有工业化的情况下,他们依靠的是骁勇的骑兵、俄国军官的勇猛精神和不顾一切的骑兵机动性拼刺刀。但他们像后来蒋介石的军队一样,基本上没有什么重武器,重武器全在布尔什维克一边。
我们大家都是受共产党的教育养大的一批人,所以很可能会相信,布尔什维克如何采取英明措施的做法。它确实有英明措施,别的政权都很难搞到粮食,只有它能够直接派征粮队下乡去抢粮食。所以在粮食这方面它就比别人占了很大的便宜,尽管白军占有了粮食最多的乌克兰,但是在供应粮这方面,反而不如占有贫瘠北方的布尔什维克。但这不是战争决定的主要因素。因为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谁能够占有极少数的重武器谁就能赢,而白军是一点重武器没有的,跟蒋介石后来派到东北的部队一样;而布尔什维克能够掌握重武器,跟后来毛泽东在东北能够掌握重炮的原因一模一样,它靠的是出卖本国的利益;靠的是依靠境外敌对势力给它送来了本国生产不出来、到哪儿也找不到的先进武器。通过这种手段,它总算是在残酷的1918年到1919年内战中,基本上粉碎了立宪会议和高尔察克(1874-1920,北极探险家、俄国海军上将,一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二月革命后支持临时政府,后被迫流亡。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红军作战,最后被同伴出卖,遭契卡杀害)、邓尼金(1872-1947,俄国将军,十月革命后与科尔尼洛夫等人在北高加索组织志愿军对红军作战,一度几乎攻占莫斯科,但功败垂成)的军队。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二十世纪东亚的博弈——日本与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