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追雷:听见生命的力度
生命的力度怎么衡量?
轰鸣的机器声,回响着关延国和战友们步履的铿锵
“嗡嗡嗡”,关延国的声音很大,但是在水处理间想听清他讲的话却是一件费劲的事,因为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就像一列老式火车在你身边呼啸一样。
而雨水班的宿舍和水处理间其实就是一套房,水处理间是厅,两间宿舍的门只能起到“心理上的消音作用”。
“通过积水坑收集的雨水经过泵房送往水池、水罐储存。用的时候,经过泵房按量抽到中间水池,再被送到这里。”关延国指着墙上的雨水收集流程图说,在水处理间,雨水要经过电凝、反应、沉淀、过滤、消毒五个程序净化,之后便可以送往净水池,通过供水泵房,供各单位使用了。
这里的机器每天要轰鸣14个小时。但是每分每秒,都需要有战士在这里值班。因为,水处设备运转时,不能离人,而驻军各单位要求供水、报告漏水的电话也会随时响起。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关延国和战友们却几乎人人练就了一门绝活:听雷。
一旦外面有雷声响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机器是在轰鸣还是已关停,他们都会及时听到,并立即跑出去看看,看是否有雨下。
“轰隆隆!”热带海岛的天,说变就变,5月11日下午,一场大雨毫无征兆地突袭而至。但十几分钟过后,艳阳便又火辣辣地复出了。
“太小了,根本收不到雨。”说起这场雨,关延国和战友们颇有些遗憾地解释说,永兴岛气温高、风力大,小雨甚至中雨下到地面往往还没流到引水沟,就被蒸发掉了。
“别人当海军都盼着风和日丽,只有我们盼着狂风骤雨。”对他们而言,风雨越大他们越兴奋。
翻开雨水班的军港营房值班日志,记者查到了最近难得的两次接雨记录,都是同一天的:“5月4日,2﹕00下雨半小时,7﹕00—10﹕00下雨。北集水坑收水至北1号罐(6﹕30——11﹕30,转至北2号罐),南集水坑收水至南2号罐(6﹕30—11﹕50,转至南1号罐),收水5000吨。”
“这可是场及时雨啊!要知道,好几个月了,储水池、罐中的存水基本维持在七八千吨的样子。其间,多次靠‘琼沙3号’轮从海南岛补水。”说起4日那天的雨,关延国乐得合不拢嘴。他说,看到中央气象台5月3日下午发布的天气预报,称5月4日西沙有雷阵雨后,他立即和班里的另两名战友做好准备,等待阵阵雷声,那雨神的号角。
不过,岛上的其他官兵们可不信什么雨神。在他们眼里,关延国就是雨神。因为,关延国和雨水班的战友不仅及时为大家供水,被问及会不会下雨时,关延国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就能回答个八九不离十。
小岛追云:展望生命的的高度
生命的高度怎么衡量?
那一朵朵小岛上空的云,激荡着关延国和战友们纯净的追求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这首《故乡的云》在1987年的央视春晚上唱响的时候,关延国只有7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从这首歌里听出什么特别的东西,直到1998年底,才从福建宁德市职业中专毕业不久,在宁德市最大的一家机动车维修所工作的他离开宁德老家,入伍来到云飞浪卷的西沙。
对于海军来说,大洋是真正的课堂,远航是最好的学校。但是,一结束新兵训练,完全符合水面舰艇人员身体要求、一直憧憬着到舰艇上当一名风光的海军战士的关延国,却怎么也没想到会被分到驻永兴岛的后勤上,而且还是一个刚组建的“接雨的班”。
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兵们告诉他的一位憧憬西沙美景的上岛游客的“总结”,这个总结被随后的众多上岛者结合自身的亲历广为传播:“待上一天是天堂,待上一周是人间,一周过后是地狱。”那一刻,他突然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自由的云,飞啊、飞啊,飞回家乡去。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全军唯一雨水班:每年为西沙提供淡水8.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