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机器人产业“大跃进”

经济 sean 10801℃ 0评论

001966a923530d30b5b719

机器人补贴乱象调查 地方“大跃进”拉响过热警报

导语:在机器人产业化地方补贴里关键的一环是,负责补贴发放的地方政府部门很少进行实地验收,即便有,他们对设备技术的限定以及应用规范等也并不真正了解。

中国有多少家机器人企业?答案取决于如何给这些企业下定义。

4月23日,经济观察报从权威途径获悉,通过各地经信委摸底调研后报到工信部的行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800家机器人企业,其中本体企业200家左右。此次统计已经将工商注册里写有机器人名称而目前没做机器人业务,以及仅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公司,或者实际机器人业务规模很小、与机器人业务关联性小等的诸多企业,排除在外。

而稍早些时候,由工信部主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信世界网给出的数据是:截至2016年4月20日,全国带“机器人”三个字的企业约3400家,其中不包含涉足、但名称没有“机器人”字样的企业,比如众多的自动化、智能装备和无人机企业。

一些来自民间和地方政府的不完全统计,也是大致的判断,甚至更高。比如2015年1月,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在深圳举行的一个投资沙龙上称,截至2014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超过了4000家。而当年7月,一份由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发布的白皮书显示,截至2014年底,仅深圳一地的专业机器人企业就达到200 家,通过拓展业务涉足机器人及智能产品领域的企业则超过3000 家。

看上去,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从未像现在这般拥挤不堪。中国机器人网CEO赵勇对经济观察报算了一笔账:2015年中国机器人销售量只有7万台,一台按20万元算,产值才140多亿元,除去外资产品占比的85%,国内产品仅21亿元的销售额。照此计算,工信部统计的800家机器人企业年销售额平均不足300万;而如果换成民间统计的大口径,大部分名为机器人的企业,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销量可言。

现实是,仍有大量的外部资本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试图通过更名、改变营业范围以及并购投资等方式,挤进这场竞赛当中。“全国现在估计平均一天注册几家机器人公司,按照这个速度很快会有上万家机器人企业,早已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了。”一位机器人行业人士表达了担忧: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动力何在?

地方政府首先描绘出了一副美妙的图景。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城市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以2020年为限,其中深圳预计机器人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000亿,广州、重庆、南京、湖北等四地将机器人产业规模目标定在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上海、东莞等地的目标则是超过500亿元。

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给出了真金白银的信号——补贴。以深圳为例,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财政每年都将安排5亿元,连续7年补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而东莞则安排在2014-2016年,由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预算2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这被称为“机器换人”计划。整个广东省政府也不甘落后,就在今年4月18日,该省刚刚将2016年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机器人发展专题资金约3.6亿元,下达到各地级以上市相关部门。

现在,高层也开始给出目标。2016年4月26日,这个产业第一个五年规划即《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炉,由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解读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不过,中央的目标和地方的政绩之间显然存在一些差异。因为即便达到上述产业规划提及的2020年目标,中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总的销售收入也不过500亿——尚不及广州一地发展目标的一半。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机器人产业“大跃进”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