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俄罗斯《军工信使》周报2016年第13期,作者瓦西里·卡申是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原标题为Спутники великого похода。文章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方向,指出了俄罗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就规模还是目标而言,中国的航天计划都是在继续进行类似于苏联和美国的“帝国”项目,并被赋予一系列经济、军事和科技应用任务。但还不限于此。航天活动还是中国加强其作为新的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工具之一。
早在1958年,毛泽东就做出了发展航天计划的基本决策。在苏联发射卫星后不久,在苏联的帮助下艰难地理顺了卡车和米格-19歼击机生产的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计划。这一计划成为十年科技政策的基础。打算通过实施计划确保中国的独立和国防力,提高新政权的声望。
1964和1967年,中国分别试验了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用以“东风-1”中程弹道导弹为原型的“长征-1”运载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卫星。
得益于苏联在50年代的技术援助和美国政府的失算,中国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计划得到了较快发展。苏联转让了R-1和R-5导弹生产技术(中国以后者为原型研制的“东风-2”曾长期是中国核力量的基础)。美国则向中国人提供了中国从苏联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1950年,在麦卡锡主义高潮时期,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美国著名火箭科学家钱学森参与共产主义活动。钱学森受到迫害,并失去了工作。但对他不利的证据并不存在,于是1955年钱学森被允许离开美国。如果说中国人从苏联只获得了训练有素的年轻工程师,那么从美国回到中国的是一位能够独立实施最复杂技术项目的世界级科学家。
结果中国常规武器工业直到80年代还在继续生产50年代苏联技术装备的改进型,而火箭部门尽管资源贫乏,却成了增长点。1971年开始试飞“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对于中国的航天计划来说,该型导弹恰好扮演了R-7洲际弹道导弹在苏联的角色,成为产量最多的运载火箭——“长征-2”号——的始祖。
载人航天的历史始于1967年7月14日,当时中国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曙光”项目(714项目)。做出这一决定是从威望的角度来考虑的,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技术能力。计划1973年进行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根据已公布的文件,载有2名航天员的“曙光”号飞船的构造应类似于美国的“双子座”。
1968年航天医学中心在北京建设。70年代初在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了19名航天员候选人。但由于技术上明显不可行,1972年项目被终止。着手实施该项目是因为被过去的成就冲昏了头脑。这种态度的另一个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640项目,在白白花费巨额资金后于80年代初停止的反导防御系统研制计划。
后来中国人行动更加谨慎。甚至在80年代国防开支总体大幅度削减的背景下,航天计划也得到了发展,并展示了一定的成就。1984年,中国第一颗“东方红-2”通信卫星入轨。到2000年之前中国的这种卫星数量已经达到33颗。通信卫星的发展成就使中国在2000-2003年建成了覆盖中国领土的“北斗-1”试验型定位系统,而自2007年开始建立货真价实的“北斗-2”系统。
维持这种强大的卫星群及全球通信定位系统的能力的军事意义看涨,因为中国正在变成世界级的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制造和出口大国。无人机需要通过卫星通信信道来控制,并要求高质量地传输大容量视频信息和其他数据。中国从1988年起向太阳同步轨道发射了一系列“风云”气象卫星,共14颗,其中一颗报废后在中国于2007年进行的反卫星武器试验中被摧毁。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俄罗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