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航行自由项目:典型的“打人打脸”行动

军事 sean 9252℃ 0评论

FONAs干啥

FONAs的具体执行流程是保密的。老布什政府于1990年10月发布的第49号国家安全政令,是关于FON计划的权威表述。而在这项政令的公开版本中,具体的行动计划与流程部分做了不解密处理(见下图)。

第49号国家安全政令

来源:1992年第49号国家安全政令

不过根据以往美军FONAs行动及相关决策机制特点,我们依然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线索:

首先,美军对于FONAs的执行十分谨慎,不仅是政治的而且是法律的。每一级军事单位都会安排军法官提供法律咨询,从最基层的攻击群,到舰队及飞行联队,到作战司令部,再到最高层参谋长联席会议,都要有法可依。

其次,FONAs体现了美国文官治军体系“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决策机制的结合。虽然国安会定期向军队发送政策性信件,从原则上鼓励一线部队进行行动宣示,但是最高决策层几乎从未下达关于具体地点和时间的建议。相反,这些行动建议都是首先来自下面的舰队司令部,甚至舰队下辖次级司令部。

再有就是,我们观察FONAs时,不能只注意那些确实发生了的行动。历史上,美军大多数FONAs建议是被高层否决的。在安全决策圈内, 反对FONAs的声音主要来自美国驻目标国大使馆、外交系统高层、军方高层、以及五角大楼参谋人员,这些人由于不熟悉FONAs行动复杂的协调、法律、紧急情况处理等问题,在是否执行FONAs的问题上偏于保守。

FONAs最为积极的支持声音来自有经验的一线部队,对于FONAs常规化,他们自有一套“警察逻辑”: 常规化的行动宣示恰恰证明FON项目不是挑衅性的, 只有哪些非常规的军事部署才带有明显的军事示威意涵。不过,冷战后,由于军舰数量持续下降,美军前方各大联合司令部、舰队司令部时常抱怨无力维持理想的常规FONAs密度。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FONAs并非明目张胆、锣鼓喧天地展开。甚至很多目标沿岸国在行动之后,还是通过五角大楼的历年报告才知道美军曾进入其专属经济区甚至领海。只有对于重点目标,美国才会辅以高调的舆论造势 。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航行自由项目:典型的“打人打脸”行动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