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核力量与战略稳定
对美国学者而言,中国在核武器数量发展上的克制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在中美两国的核对话中,美国学者对中国核透明的一项指责就是,不知道如何根据中国的核战略原则(如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推导出中国对核武器数量的要求。在美国,对核武器数量的要求是根据需要打击的目标的数量推导出来的。需要打击的目标越多,需要的核武器数量就越多。实际上,这个原则是似是而非的。第一,一个国家首先发动核攻击还是进行核报复,自己可用的核武器数量有所不同,能够攻击的目标数量也不同。这说明,目标数量不是一个刚性的指标。第二,经过多次美苏(俄)双边战略核裁军,美国部署的战略核武器数量与苏联(俄罗斯)大体对等地减少了一个数量级。这说明美国需要针对的目标也是可以大幅度减少的。所谓由目标数量决定核武器数量只是一个程序性的现象,实质上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在影响美国对核武器数量的选择。
美国核武器大致有三个作用。第一,慑止核进攻;第二,打赢核战争;第三,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中国和美国的核武器都有上述第一点的作用。按照经典的战略稳定性理论,为了慑止核进攻,核报复需要给对手制造不可接受的损失,大约上百枚生存下来的核武器就能够发挥这一作用。如果一个国家核武器仅仅发挥慑止核进攻的作用,这种核态势称作最低核威慑。中国核武器数量没有超出最低核威慑的要求,而美国战略核武器的数量长期远超这一要求。这说明导致中美核武器数量差别的主要原因不在上述的第一点,而可能是第二点和/或第三点。
从道义上来说,打赢核战争和维持霸主地位并不值得夸耀。因此,美国对第二点的表述是慑止非核的威胁,同时表示这种作用有实质性下降;对第三点的表述是慑止对盟国的威胁。用核武器来慑止非核进攻,这就意味着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如果对手也有核武器,这会招致对手进行核报复。除非将核武器当作自杀性武器,用来报复对手致命的常规进攻,否则,以核武器慑止非核威胁需要有办法来应对对手的核报复。美国显然不会将核武器当作自杀性武器,因此,为了用核武器来慑止非核进攻,美国必须采用打击对手核武器的做法,以削弱对手的核报复能力。这种做法一般称作“限制损失”(damage limitation)。
如果能够基本摧毁对手的核武器,就能把对手的核报复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样一来,美国就能够随心所欲地用核武器慑止非核进攻。问题是,这需要非常准确地探测对手的核武器的位置并有足够多的核武器去摧毁它们,这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尽管美国有“限制损失”的需求,但很难全面达到这一目标。由于一枚核武器最多只能摧毁一枚核武器,因此,为了实现“减少损失”的要求,美国的战略核武器必须比任何一个对手的核武器数量都要多。实际上,往往需要几枚核武器才能摧毁对手一枚核武器,因此,美国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必须数倍于对手才能真正做到限制损失。美苏(俄)双边战略核裁军一直是大体对等的,由此可见,美国无法指望对苏联(俄罗斯)能够彻底地限制损失,解除对手的核报复能力。
在针对中国的核报复能力的问题上,美国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看法。一派不愿意接受中国的核报复能力,声称不能接受美国的脆弱性;另一派认为,这是事实,不能由美国做出选择。可以看出,在限制损失这一问题上,美国从未放弃努力,但不能达到彻底全面地限制损失的目标。限制损失是美国维持核武器数量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影响美国核武器数量的因素是为了维持美国的霸主地位。对美国而言,核武器数量是美国领导地位的象征。美国不能接受自己的核武器数量少于俄罗斯,不能接受自己的核武器数量与中国相当,尽管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会降低美国与中俄之间的战略稳定性。让美国一些政府官员和安全问题专家忧心忡忡的事情就是中国核武器在数量上与美国持平,即使是美国的裁军派也希望维持美国对中国核武器数量的优势。对这一问题,美国的表述往往是:如果美国核武器数量削减过多会使得它无法向其盟国保证,美国能够保护其安全。这实际上是维护美国领导地位的委婉表述。
中国对自己选择少量核武器的表述两种:(1)精干有效;(2)中国绝不与任何国家进行军备竞赛。精干有效的含义是,中国选择恰当的核武器技术和部署方式,使得中国的核武器足以慑止核进攻,除此之外,中国的核武器没有其他目的。中国不会试图打赢核战争或者用核武器称霸。
军备竞赛实际上有不同类型。一种类型是源于安全困境。相关国家担心对方的军备发展会削弱自己的安全,被迫发展自己的军备。在担心自己安全的动机驱动下,双方按照安全困境的模式进行军备竞赛。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有可能卷入军备竞赛。例如,如果美国持续发展具有战略能力的导弹防御系统,中国担心自己的核报复能力被削弱,会加强突防措施,其中一个选项就是部署更多的进攻性导弹。双方如果出现这样的导弹数量竞争,那就是一种安全困境模式的军备竞赛。中国承诺不搞军备竞赛,并没有排除这种形式的对安全困境的回应。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美核思维差异及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