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
在这一轮作战模式的讨论中,某些国外的军方高层领导和智库机构依据各种理论、实践与探索项目中体现出来的特点,将新作战模式称为“分布式”作战或“蜂群”作战。这种名称可能过于局限于当前的现状,因此,使用认知、动态与分布式这三个最主要的特征代指本轮作战模式变革。
一 作战概念
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概念(及装备建设理念)仍处于快速迭代发展阶段。目前来看,这个作战概念的发展本身就“动态”性十足,呈阶段性迭代的趋势。
分布式作战是一种将各种任务环节、功能组成拆散,形成更复杂的多单元协同集群,替代原有的单个集中式作战单元的作战模式。以一次空中精确打击任务为例,原有的主要模式是在预警机的引导下,多功能战机携带侦察载荷和打击武器进入战区,遂行发现、锁定并打击目标的任务,是以平台为核心完成任务。而在分布式攻击体系中有三类角色,运输机、多功能战机(或大中型无人机)和巡航导弹(或小型无人机)。交战中,运输机/轰炸机部署在最后,搭载大量的巡航导弹(或小型无人机);多功能战机(或大中型无人机)居中,承担前线指挥、控制、通信中继的角色;最前方是类似MALD-J这样的巡航导弹(小型无人机),通过不断前探,将前线的信息传回并实施防区内电子干扰;必要时,运输机/轰炸机大批量地施放巡航导弹(或小型无人机),由多功能战机/大中型无人机指挥,这些巡航导弹(或小型无人机)以饱和攻击的形式对防空火力实施突围,夺取制空权。这种体系中,不再把平台视为核心,而是从作战任务的角度,将侦察能力、打击能力、载荷存储与发射能力分散布置。
在分布式的基础上,从整个作战体系来讲,更进一步地统筹整个体系中各个组成元素的使命任务(尤其是巡航导弹/小型无人机集群),根据战场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变化,整个作战系统的灵活性、鲁棒性更强。在美国DARPA的SoSITE、CODE等多个研究项目中,已经开展了相关概念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探索储备,充分体现出了这种趋势。这与动态与分布式带来的影响是等同的,故这一阶段或可称为动态与分布式的作战模式。
单纯的“动态与分布式”还只是“改善性”的升级,距离“颠覆性”变革还差几方面的关键要素。首先,在如此复杂的作战体系中,每秒产生的数据量将是惊人的,需要进行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并生成更为明智的决策建议;其次,对于体系中的飞航导弹、无人机等无人系统,如果具有感应战场态势和自主决策(或半自主)的能力,就可以根据一线情况快速作出最恰当的反应,多个无人系统能够组成集群,发挥更大的效能;最后,战场态势变化无穷,上述的这种辅助决策或无人系统自主能力,不能基于传统的“编程思维”(即事先就想好所有对策),而是能够对战场情况进行“感知,理解和学习”,通过不断实践获得反馈,迭代发展。
认知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分支,是指由机器完成“感知,理解和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大量的训练,不断自身迭代,既可自行作出判断,也可辅助人类进行决策。这种技术已经在雷达、电子战领域所有运用,在多个非军事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将“认知”引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将彻底引爆作战模式变革,带来颠覆性改变。可以看到,诸多对于未来战争形态的预测,如无人化、智能化等,实质上都是从不同侧面在描绘认知/动态与分布式的作战。
二 作战力量构成——“云”与“流”
在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模式中,由于作战力量和运用的复杂化,无法按传统的“平台和武器”法分析其作战力量构成。在传统的作战模式中,对抗双方的力量组成基本固定,可以详细分析各种具体的装备性能,甚至用典型武器代指双方的对抗。
在认知/动态与分布式作战中有两点不同。其一,参与的平台和武器众多,而且每次作战的装备体系都可能略有不同,很多新的武器(尤其是飞航导弹/小型无人机)的升级迭代速度非常快,无法用传统的思路将所有武器遍历一遍;其二,同一种平台或武器在不同任务中的使命任务不同,战术战法随对抗双方的博弈而变,可能在交战过程中都会有改变。譬如多功能战机,可能在某次作战中看重的是其侦察、目标指示的能力,而在另一次作战中则是发挥其搭载并释放飞航导弹(小型无人机)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分布式作战与导弹武器装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