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中国门户网站的崛起是因为“制度利好”吗?

科技 alvin 14831℃ 0评论

铁齿铜牙纪晓岚

最近澎湃刊发了一篇“网络监管从紧,剑指内容生产灰色地带”的文章。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

这篇文章中第一段重点标黑的文字是这样的:“门户网站在中国的崛起,是在技术、市场和政府的三重红利背景下成就的。假如没有制度利好和新媒介技术风口,门户网站是不可能迅速崛起的。当年的制度设计者,出于对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的美好预期,给予互联网得天独厚的制度偏好,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赋予互联网企业空前的制度空间,让其在市场上享有宽松的制度环境。”

新媒体技术风口的确是门户网站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里面所谓的制度利好、美好预期、先发展后规范、宽松环境,其意是当时中国政策制定者,有意让其先发展,故作宽松。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还是要回到二十多年前一探究竟。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二十多年前在很多人眼里,算是“上古时期”了。

中国连入全球互联网的确切时间是:1994年4月20日,64k网络信道开通。这被国际上视为中国是一个能联入全球互联网的国家。这件事是当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在国家统计公报中列为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

中国第一个WWW服务器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94年5月建成的,并在这个服务器上推出中国第一套网页。后来从中孕育出“中国之窗”。

中国第一个BBS是1995年8月8日上线的水木清华,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项目不同,这个清华大学的内部论坛不是一个万维网应用,但属于互联网应用。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能够接触到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是1996年1月的中国公用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

就媒体应用来说,最早触网的,不是什么新浪搜狐,更不是什么人民日报新华社,甚至不是省级媒体,而是一个杭州市的地方报纸:杭州日报。93年它就搞了一个电子化的《杭州日报下午版》。

今天人们回望中国互联网时,通常想起新浪搜狐网易,或者是百度阿里腾讯,其实喝头啖汤的,恰恰是国有势力:一批国有媒体。

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上互联网的,是国家教委主办的《神州学人》,1995年1月。

第一个全国性日报开办网站的,是《中国日报》,1995年12月。

到了1996年年底,一共有30余种报纸跑到互联网上发行电子版,另外还有20家杂志,大部分也是国有媒体。

96年年底,央视开始上网尝试,到了1999年1月正式对外发布网站。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电子版之后,正式开通《人民日报》网络版,同日,国务院新闻办建立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这个中心后来开办了“中国网”。同年11月,新华社开通了新华网。1998年1月,光明日报开通网站。1998年12月,国际广播电台搞了一个“国际在线”。

中国政府真正意义上专门针对互联网的一个官方文件,是1997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就互联网开展对外新闻宣传问题的文件。因为当时互联网被冠以“国际互联网”,国内媒体搞电子版也好网站也好,就立刻和“国际”有关,自然是“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

1997年这份文件,强调要统一通过中央对外宣传平台统一入网,后来觉得实在没操作性,在1998年10月,再次发文进行补充修改,允许申请独立域名,自建网站。

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1999年一个会议上,做过要掌握先进传播技术手段之类的讲话,但那个会议的主题是: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

可以这么说,刚刚开始兴起的互联网媒体应用,很大一块和“对外宣传”有关,当时的中国管理当局,是把它当成一个外宣口子来看待的。甚至一开始的想法甚至是统一管理,统一入口,完全是中心化的思路,与互联网去中心化背道而驰,谈不上是什么“先发展后规范,有意宽松”。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中国门户网站的崛起是因为“制度利好”吗?

喜欢 (1)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