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南海“断续线”的对外传播效果如何?

军事 sean 12270℃ 0评论

论南海“断续线”的对外传播

[摘要]南海“断续线”作为中国在南海进行权利主张的标志,如今日渐成南海争端的核心争论议题,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南海“断续线”是中国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海洋划界的一种模式和主张,在国际法理层面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南海“断续线”在公布后的对外传播中,虽然在相当长时期内并未受到任何质疑或异议,并在相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默认中实现了“历史性巩固”,但在国际形势变化和南海局势持续发酵的情况下,已然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东南亚菲律宾等争端方与美国等域外国家的质疑与日益增多的指责。南海“断续线”对外传播成效不佳是中国在国际舆论,特别是国际海洋秩序话语体系中处于话语弱势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主张在国际法理上存在脆弱性。为此,中国应从完善海洋机制和重塑国际海洋秩序方面谋求话语权和建立优势,进而为南海“断续线”在对外传播中获得更多的国际认可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南海问题;断续线;国际秩序;话语权;国际舆论;对外传播

[作者简介]葛红亮,现任职于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

本文刊载于《东南亚研究》2016年第4期。

南海断续线

引言

当代南海争端,从法理层面来看,是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否认中国南海“断续线”内领土主权,非法占据部分岛礁和非法开发海洋资源而引起的主权争议问题[1]。南海“断续线”,俗称“九段线”“U形线”等,指的是中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地图在南海所标绘的传统海疆线[2]。该“断续线”确立及公布于1947年,有着漫长的演进历史,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一般认为,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及于该线[3],而该线至今都是中国海峡两岸在南海进行“历史性权利”主张的依据[4]。中国公布“断续线”并以其确立南海相关主权权益之初及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社会并未提出任何异议,南海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也未提出过外交抗议[5]。然而,近年随着争端的产生及发展,南海“断续线”渐渐成为争议的核心,被东南亚有关国家及美国等域外大国视为南海问题产生并发展至今的症结所在。由此反观,中国的南海“断续线”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6],而所谓“断续线”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下述简称“公约”)“不相符合”则成为东南亚国家和美国等大国将矛头指向南海“断续线”和这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竭力以“公约”弱化中国南海合法主张的关键。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国南海“断续线”主张的对外传播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有关南海“断续线”对外传播的研究应该得到中国南海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传播等研究领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南海议题持续发酵过程中国际舆论的“推波助澜”作用日益明显,从新闻、传播等角度剖析南海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甘莅豪在文章中将媒介话语分析与认知语言学联系起来,分析认知“隐喻”研究在媒体意识形态中的主导作用,并以此剖析中美在南海议题上采取的国际传播模式的异同。他认为中美国际传播模式大体相似,但传播的模式却服务于不同的意图,构建了不同的国家形象[7]。罗国强与张阳成在研究中认为,国际舆论不仅是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更通过与人类核心价值观念、国际法渊源和国际争端解决的联系,对国际法有着深刻的影响[8]。鞠海龙则认为,国际媒体是南海国际舆论构建与发展的主要依托,这不仅影响着中国南海维权,也是中国探索南海主张实现有效国际传播的基础[9]。相比从国际舆论层面对南海议题的研究,国内外关于南海“断续线”的研究则比较早,但大多集中在历史、国际关系或国际法等层面,尚无专门研究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阐述中国南海主张的对外传播效果。因此,从国际传播角度就南海“断续线”及中国南海主张的对外传播进行剖析就显得十分必要。

南海“断续线”主张的对外传播,既有特定国际海洋秩序的背景,又有其特殊的国际舆论环境。南海“断续线”确立后,国际海洋秩序在相关国家就海洋议题进行的互动和博弈中几经变迁,现如今集中体现为“公约”。由于国内情势和国际环境的限制,中国在国际海洋秩序变迁中几近失语。也就是说,中国的南海“断续线”主张在国际海洋秩序的变迁和现代国际海洋法的确立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中国的南海话语在国际舆论中处于弱势的根源。鉴于此,本文在重新审视“断续线”合理性和价值的基础上,尝试探讨南海“断续线”主张对外传播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就其对外传播的路径展开新的思考。

一 南海“断续线”的确立与意义

中国对南海的发现、命名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相关的史料佐证也相当丰富[10]。与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性权益相比,南海“断续线”主张的确立与形成发生在民国时期,历史不算悠久。

民国时期的内外环境和成熟的条件使中国在南海划定海疆线成为可能。南海“断续线”的划定首先是基于当时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传统“舆地之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在南海划定海疆线确立了划界模式。据学者考察,民国时期沿革地理学及后来的历史地理学成为一门显学,地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历史视野的开拓,又强烈驱动了地图学、测绘学和地图出版业的发展[11],为中国后来以“断续线”为主张对南海相关岛屿提出主权要求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民国刚成立后的1914年,地图学家胡晋接、程敷锴就依据清末舆图资料和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一行巡视南海诸岛的考察、记载和宣示的结果[12],编绘出版了《中华民国地理新图》。在该图中,有一副《中华民国边界海岸及面积区划图》出现了南海连续疆界线的标识。这或许是迄今见到的最早划定海疆线、表示南海相关岛屿属于中国的地图。以此为开端,民国时期中国均以地图划线的方式确定中国在南海的界限,但采用方式上有连续线和断续线之别,在范围上也不尽相同。虽然划线方式存在差异,到1936年才第一次完整地将整个南海诸岛划入线内,并将北纬4°的曾母暗沙作为中国最南端的界限,之后,民国政府或民间一直以划定海疆线的模式确定中国在南海的界限。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南海“断续线”的对外传播效果如何?

喜欢 (4)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