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f the truth is often a great lie.

“整个世界成为中国的市场”之后:大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 sean 7922℃ 0评论

nd100205009

世界再次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大转型是由中国驱动的。今天的中国再次从全球意义上来看待世界,中国再次认为世界能够成为而且应该成为自己的经济领域,中国再次把世界作为自己无限广阔的市场,中国再次凭借自己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赢得中国的、区域的、也可能是整个第三世界的持续富足,唯一的条件就是整个世界成为中国的市场。因此,这次大转型,既是世界的大转型,也是中国的大转型,更是思想观念的大转型。

世界的大转型

资本的急剧扩张是世界大转型的主要特征,资本力量的集聚速度超过了其他因素,整个世界很可能因此回到过去,回到一百年前的镀金时代,也就是说我们身处2014年,但资本的复兴又把我们扔回了1914年,而这又与西方社会的关键80年(1834-1914)密切关联。对这种前景的担忧让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的严肃学术著作《21世纪的资本论》变成了一本畅销书,就连保守主义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也对其赞誉有加,美国的保守主义阵营出面声讨此书所揭示的“资本的复兴”,但并不成功。正是资本的复兴带来了整个世界进程的大转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09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资本主义和资本力量的大规模反思,都是这次大转型的伴生物。

我们先来看一下皮克提所分析的世界历史的大转型到底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克鲁格曼反复提到的,保守主义者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即资本的力量在最近几十年再次回到了100年前的状态,并表现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在社会财富、收入分配上出现了两极分化,收入最高的10%的富人、1%的富人、0.1%的富人的力量在最近这几十年又再次回到了历史顶点。这样的结局是由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空间的大胜利,世界经济的历史已经终结了,经济自由主义获得了全球性的支配地位。

斯蒂格里茨在卡尔•波兰尼《大转型》的2011年版序言中指出,经济自由主义并未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彻底成功。拉美正在从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本营变成了反对美国、反对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英、法等欧洲国家内部也出现了对新的工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反思,这也是对社会保护社会的反向运动的反思。

而这样一个世界历史的大的转型,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一种倒退。资本主义产生的结果是倒退回了100年前,最富有的10%的人占有了50%—60%的社会财富。这样的收入分配格局必将导致政治上的反应,这种社会反向运动不再表现为法律或政治框架内的常规反应,它表现为一种政治上的反抗姿态,这种反抗也是从美国开始的,比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北非、乌克兰、台湾也可见这种彻底的政治不服从。这样一种进程,我愿意将它称为贫富分化或两极分化的全球化。

这大概是对资本力量的最新同时也是最深刻的反思。而这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转型,与其说是一种前进,倒不如说是一种倒退。七十年前,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这本书中就看得非常清楚,这就是英国圈地运动的总体社会后果、政治后果、思想后果。波兰尼说,两百年前,从1814年开始直至1914年,西方出现了罕见的百年和平,但前二十年还是有内部战争,因此,最关键的只有80年,从1834年到1914年。

在这关键的80年中,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英国工人阶级在三个方面真正诞生了。一是在政治上,被剥夺了投票权。二是在社会政策上,被剥夺了接受福利救济的权利,他要自食其力,要出卖劳动力。三是在社会上被解体了,不再有完整的伦理共同体生活。人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再拥有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整全的主体性,完全变成了经济客体。由此,英国市场经济的最后一步,即劳动力的市场化彻底完成了,人本身以及整个人类社会都因此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转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第一次在人类社会变成了常量,政治经济学由此得以形成,社会由此得以发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思潮潮流的争论由此得以展开,这些放在一起,就是西方19世纪文明同时也是20世纪文明的全部实质所在。

波兰尼的《大转型》对这个市场的扩张进程的理解,几乎完全是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反着来的。在《国富论》里,劳动力、土地、货币的市场化,从一个地方性市场变成全国性市场,再变成全球市场,这个进程能够带来欧洲社会内部的普遍富裕,而这正是自由主义的治理术的前提和正当性所在。市场的出现是自古就有的,但是市场经济这个东西是以全国性市场为载体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全国性市场的确立才是市场经济真正的形成。市场经济形成之后,就把商品交换的逻辑扩展到非经济领域,也就是扩张到社会、文化、思想、政治、伦理等领域,这也是它的一个自然的倾向。这种商品交换的逻辑取得对非经济领域的支配地位,就形成了所谓市场社会。

但在波兰尼看来,市场社会并不是什么人间天堂,反而带来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经济意义上的,也可能是环境意义上的,或是人本身意义上的,因其负面性太过强烈,必然影响到社会成员的生存,因此产生哈贝马斯所说的认同危机,而认同危机很可能会演变成为整个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正当性危机。因此,必然会产生一种反向的力量,也就是反向的社会保护要求,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农民、工人、环保主义者,都将要求政府做出法律和政策调整。

简言之,所谓世界的大转型就是市场力量的扩张和反向的社会保护运动,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之间的拉锯战,悲剧的是,反向的社会保护运动并没有取得成功,否则就不会有一战、大萧条和二战。而今日世界的大转型,只不过是又重新回到了两百年前,回到了一百年前。

追问“治理的合理性”

波兰尼有个经典论断,斯蒂格里茨在《大转型》的新版序言也提到了,就是“市场经济是有计划的,而计划经济恰恰是没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从分工、商品化、市场化的第一步到区域化、全国化和全球化的最终确立,每一步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因此,市场力量的扩张和社会的反向保护运动这样一对矛盾,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来说,就表现为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这样一对孪生兄弟。这一对孪生兄弟的父亲就是“国家理由”或者说“治理的合理性”,我们的世界是自由太少还是自由太多,是治理过度还是治理不足?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为什么都需要治理,治理的正当性是什么?

我们的议题在这里转向福柯的《生命政治的诞生》和《安全、领土与人口》。《生命政治的诞生》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阐释了《大转型》,不是否认波兰尼的思想,而是加强和升级。在政治思想史意义上,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追问“治理的合理性”的结果。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治理术,在福柯看来,政治经济学就是讨论“经济的”政府治理的学问。这里的“经济的”是一个双关,一方面是关注政府如何管理经济、管理财政,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另一方面是说如何去实现节约、有节制的治理。“经济的治理”首先是“俭省的治理”,同时也是“安全的治理”。

福柯在《安全、领土与人口》中把“经济的治理”视为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合理性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粮食的流通,由此规定了“市场的自然状态”。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流行的时代,西欧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地矛盾,而良心败坏的商人囤积居奇加剧了粮食短缺,自由主义用一种普遍主义的方式取代了自然灾难论和道德控诉论。粮食的自由流通不仅可以保障利润,而且被视为对抗食物短缺的安全机制,这种完全自由的粮食市场的流通,允许小范围的饥饿,却可以实现大多数社会内部的粮食供给,同时可以避免整个社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这就是整个自由主义的市场理念的源头,一切都让市场决定,让市场说话。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把市场建构为一种具有正当性的力量。个体在市场领域是可以做出任何他自己认为好的选择,这是一种自然的偏好,一种自然的权利,一种现代人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天赋人权”。这种被赋予神圣性的“天赋人权”的源头,是亚当•斯密奠定的,即劳动力自由出卖劳动的权利和雇主自由雇佣劳动力的权利。不过,对于这种自主选择权,斯密本人具有非常强烈的反思意识,他认为这种选择权把政治的支配转变成了政治经济意义上的买卖,把经济购买力转化成为对劳动也就是对人的身体的政治支配力,进而导致资本阶级必然剥削和压迫其他阶级。这一批判意识的弱化直至彻底消失,导致了人们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再也找不到一个“整全的人”,“经济学帝国主义”借助生物基因决定论走上了神坛,把自己变成了一种宗教。

转载请注明:北纬40° » “整个世界成为中国的市场”之后:大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学

喜欢 (0)or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